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龙战长空 > 第一三四六章 点到为止
  低空的较量,过程着实堪称精彩,中高空的一次两军对话也正如火如荼。
  与僚机蓝色11号相比,遭遇plaaf飞行员郑彬的维克托*雷泽诺夫,一开始的作战计划是挺简洁明快,他打算用雷达照路、一路高速飞进目视范围,而后利用r-73导弹与头盔瞄准具的一定优势抢先发动攻击,也许就可以直接决出胜负。
  想法挺好,不过,面对两名技术娴熟、意志坚定的中国同行,龙云的简单计划实施起来一点也不顺利,他很快发现前方空域的歼-10速度大增、高度也在增加,就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知道了那位名叫郑彬的plaaf少校意欲何为——很显然,驾驭“猛龙”的小伙子选择了高空高速比拼,这对米格机来说的确不是一种可以轻松应对的情形。
  mig-29m,气动设计和原型mig-29几乎一样,专门针对中低空、低速区间的机动性能进行优化,本身并非一种高空高速性能优秀的战斗机。
  当然,所谓“高空高速”,强不强也看和谁比,如果是和现实世界里偏重空优的歼-10a比较,这一判断可以说完全正确——简单比较以下两种机型的包线图,米格的机动优势区间大概在表速六百公里以下、高度不超过四千五百米,而歼-10a则在图表右上区间有一定优势,这差不多就是梯形翼+中央升力体与三角翼+鸭式布局之间的区别,换成su-27来比较也是一样的。
  不过,既然是在“平行祖国”进行这一场比试,歼-10的情况就和现实不同,偏重多用途的“猛龙”在这个世界里更像一款类似f-16“战隼”的单发单座战斗机,只不过气动布局和各子系统大有区别。
  具体来说,偏重多用途设计的歼-10,高空高速性能比歼-10a有一定程度下降,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mig-29,后者高空极速为马赫二,而龙云看到的数字,歼-10“猛龙”的这一指标被定在了马赫一点八,考虑到机翼面积、进气道、垂尾和腹鳍上的大改变,应该说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意外。
  不过,高空最大平飞速度的下降,并不代表“猛龙”的飞行性能不如现实中的歼-10a。
  就像现在,对郑彬少校的意图洞若观火,龙云自然据此推定,歼-10“猛龙”相比mig-29m的机动优势区间在中空、中等速度空域,这种情况有一点像f-16——本身高空高速能力很差,在一定速度区间的加速性和机动能力却不容小觑,于是他也果断开加力应战,在尝试锁定目标、胡乱发射了两枚r-27r之后,就直接与对手进入目视对抗。
  反正是一场对抗演练,正如之前所讲,胜负并不是飞行员的首要考虑,切实考量一下两大国的主力前线战斗机才是目的。
  既然如此,龙云的一切行动也都以此为指引。
  在湛蓝天空中互相接近,不经意间,天边已经现出第一抹夕阳将现的浅淡暖色,两架气势如虹的战机很快进入一场比拼机动性的较量。
  迫近对手之后,飞行员切换雷达到近战模式并开启irst,努力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捕捉开火时机,装备头盔瞄准具的龙云首先抓到一个机会、发射一枚r-73m,灵活的“猛龙”却没选择大机动规避,以免被开加力的米格追赶上来用航炮,而是直接用一个快速改变姿态的尾冲配合热焰弹化解了威胁。
  导弹疾飞,接下来又是一场盘旋比拼,引擎动力澎湃的“猛龙”充分发挥水平机动性的相对优势,plaaf少校的频繁滚转让龙云颇有一些不适应。
  面对涂着八一红星的“猛龙”,他起初还残留有一些现实世界的认识,一位自己在和一架歼-10a对抗,不过几回合下来就完全警醒,天空中的锐利身形,表现并不像他概念中擅长高空高速和敏捷性机动的歼-10a,当下就调整一下对策,用mig-29m对抗f-16的战术去和对手周旋。
  mig-29,本身作为一种高推重比、高升阻比战机,在亚音速、高亚音速区间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都很可观。
  不过相对来说,和强大的sep、升力特性相比,作为低成本前线歼击机的mig-29/mig-29在技术水准却难称先进,一方面没有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双发中央升力体构型的安定性与湿表面积都比较大,造成战机敏捷性不佳,另一方面,液压式飞控系统的响应延迟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龙云在此前的战斗中就深有体会。
  正因如此,面对cac开发出来、技术水准上先进一些的歼-10“猛龙”,米格的对抗思路差不多就像对付f-16一样,激战中的龙云没吝啬燃油,他很快改变了风格,开始发挥m型机的推重比优势去抢占有利态势。
  “扬长避短”,才是空战制胜之道,双方飞行员都很清楚这一点,天空中的较量形势就让所有观战者产生了几分熟悉感。
  擎着望远镜、或者聚在传输雷达讯号的显示台前,身着蓝色军装的双方交流人员一边观战、一边研讨,手拿资料夹翻阅查找,众人的一番讨论十分热烈,对两型战机的对抗比拼饶有兴致,同时也对两军飞行员的战法战术很感兴趣,在场的所有人都形成了一种共识,眼前的机动对抗,不得不说,的确和f-15与su-27这对冤家的对抗颇为神似。
  一方有推重比优势,另一方机动灵活,天空中的mig-29m与歼-10正在演绎的对抗,态势大致如此,当然除此之外,多用途战斗机与前线歼击机的概念比较,也是在场者都很关注的话题。
  时间流逝,地面上的一场研讨分析还在继续,色调微微转暖的苍穹之下,紧张激烈的比拼却已分出了胜负。
  既然都是中型战机,内油容量也同样是一点都不宽裕,“猛龙”与米格的对抗真是想慢也慢不下来,低空的盘旋对抗持续了没两分钟,王卫国少校就抓住机会开火,用一先一后两枚pl-8封锁了vvs飞行员的机动空间;对抗推演组随即判定其中一枚有效命中,对抗演练随之落下帷幕。
  在此之前,和低空的转圈比拼不同,中高空的一场快节奏击剑已经决出高下,结果毫无悬念,vvs超级王牌维克托*雷泽诺夫在追击中成功得分。
  面对技术娴熟的plaaf少校,龙云在陆续打出两枚r-73m、却无一命中之后,在一场大半径桶滚的追逃战中航炮击中对手,用的还是“桶滚扫射”这一招;这种打法,在真正的天空战场上很少见,他使出来也有一些额外的考虑——毕竟身为“死神”,取胜不是问题,给出一个双方都能欣然接受的战斗休止符才是他的首要意图。
  从战机升空,到一场比拼决出胜负,虽然天空中还各自有一架战机未被“击坠”,指挥对抗演练的首长们还是下令结束,四架战机在空中重新组成一支小编队返航,观战的双方人员也坐车往基地赶。
  歼-10与mig-29m,两型战斗机的载油系数都不算高,为留足必要的安全油量,也为“点到为止”,就此结束对抗也是一种挺明智的选择。
  接到命令之后,意犹未尽的飞行员们彼此呼叫联络,在结队飞回基地的路上也不忘简短的交流讨论一番,在保密条例的允许范围内畅所欲言——不过这“畅所欲言”,其实是有一些水分,王卫国和郑彬的俄语都是马马虎虎,两位vvs飞行员更一点汉语也不会,好在关于飞行、战斗的词汇双方还是能互相理解,总的来说交流还算顺利。
  头一次见到平行世界里的plaaf飞行员,驾驶燃油消耗大半的蓝色09号米格机一路平飞,龙云一边在无线电里说话,一边从座舱里细细打量百米开外的银灰色“猛龙”。
  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的缘故,一开始见到歼-10翼尖上的挂架和pl-8导弹,他还觉得很突兀,现在看来居然顺眼了不少,果然,人类的眼光,往往就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自知,他一开始还因为翼尖挂架从未出现在国产战机上——除了fc-1外——而觉得怪异,可现在呢,已经觉得这样设计的“猛龙”才更顺眼了。
  哦,说起来,翼尖挂架这东西,到四代机上就彻底消失不见了啊……
  在龙云身处的现实世界,中国的航空工业一直在快速发展,直到强袭机之前,陆续登场的新机型着实不少,然而到了隐身战机这一阶段,挂架什么的都变成了一种增加rcs的累赘,也难怪龙云对翼尖上的这一种寻常构造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