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763章 汴梁的漕运之议
  滔娘很欣喜,最起码儿子所表述他爹爹的意图,要比她想的周全。
  对于儿子所疑惑的,滔娘也同样有疑问。
  这般运作此事,仿佛得利的只有朝廷,为何商贾会竞争哪个什么航道经营权呢?
  “首先,没人担心取得航道经营权以后会亏损,特别是那些熟悉航运业务的人和势力。”
  “之所以感觉朝廷得利了,是因为原本朝廷就该得利,却被整个漕运衙门消耗了。朝廷所谓的得利,其实就来自于供养漕运衙门运转的耗费……”
  “而对于竞争航道经营权者,随着国朝产业的类型增加,产业发展会促进易货的频繁,运输量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在考虑问题时,你被什么所左右!对于商贾而言,他们首先考虑利润,而航道经营权有利润,对于商贾而言就够了。”
  “对于地方州府而言,原本因为漕运是独立衙门,地方州府在管理上也就没积极性,因为吃力不讨好。如此改革漕运衙门,地方州府对于航道有了一定的权利和收益……”
  “同时,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正如你说分析的。这是各自有各自的诉求,便会被诉求所左右……”
  还有些深层次的内容,赵曦没有继续讲述。自己认识到的,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
  儿子是要做君王的,有些思谋,赵曦希望是儿子自己看出来,自己体会到,而不是这样完整的教导。
  漕运衙门、掺和的势力、地方州府、朝臣等等,作为君王,需要站在另外的高度来看待他们……
  “爹爹,是不是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真正看清楚事件的全貌?”
  太子能有这样的认识,赵曦是真的满意了。
  “儿子,帝王之术,在你求学时,有大儒教你。牧民之道,在你历练时,你自己体会到了。”
  “爹爹想要告诉你的,也正是你刚才所领会的。唯有置身事外,才能窥其全貌。”
  “朝臣是大宋的,商贾是大宋的,百姓也是大宋的。而朝廷又是什么?朝廷便是大宋的所有。作为君王的立场,是尽可能让所有组成大宋的成分,都能在自己执政下获得……”
  对于太子的成长,除了儿时的引导性教育,赵曦没怎么用过心。这一次,算是儿子成年后,唯一的一次教导。
  ……
  在赵曦教导儿子的当时,整个汴梁也有多处在讨论赵曦关于漕运的改革话题。
  对于易货之道精通者,除官家以外,薛向是被朝堂公认的。
  然而,薛向是绝对忠于官家的,即便能明白官家背后的意图,也未必会告知。
  接下来就要数吕惠卿了。
  吕惠卿这些年因为执掌市易寺,在易货之道上,很是有了长进。
  至于吕嘉问,也就王安石还在继续看重……
  这个时间受邀到王安石家里做客,吕惠卿是有些不乐意。可官家针对吕嘉问的做法,让所有人都明白,官家很在意官员的人品。
  吕惠卿不管怎么说,他是经王安石推举,才入了官家的眼。
  所以,吕惠卿还是来了。
  “官家目的从来不单纯,所谓的漕运改革,所谓的抛去负担,这绝不是官家唯一的目的……”
  吕嘉问多年了,依然还停留在辅助王安石处理三司使的角色上。
  不过,这样的说辞相当于没说,谁都知道官家的目的不简单。
  “吉甫如何看?”
  王安石很郑重的向吕惠卿征询。
  说起来,之所以官家有了改革漕运的提法,还是因为王安石把漕运的内幕挑明了。
  王安石很有必要去了解官家的意图。
  “阁老,官家的目的是多赢。朝廷甩掉了漕运衙门这个包袱,商贾可以经营航运,地方州府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到漕运利益中来……”
  吕惠卿不得不往外吐点,多少的说,都得说点。
  “吉甫,官家不担心朝廷失去对运河航运的控制?”
  这是王安石想不明白的。尽管官家提到了每年扑卖一次,可王安石不觉得每年扑卖就能改变经营方。
  这不是三俩钱的事,漕运衙门有多大资产,那怕是分割出卖,有能力拿到这些资产的,也不会太多。
  一旦朝廷失去航运的控制权,对国朝而言,是不亚于整个河北道大旱的灾难。
  “阁老,运河航运是分割出卖,并且是按州府界限分割,也就是说,漕运衙门的资产也会分割。这就有了参与者众的基础。”
  “其次,朝廷扑卖只有一年,每年的停运期,航运就又重新回归朝廷,有足够的时间让朝廷组织扑卖或者再次恢复漕运衙门……”
  吕惠卿挺累的,他能看明白官家的些许意图,可不敢说呀!
  毕竟他执掌市易寺,就是朝廷负责许可和审批的衙门,又如何不清楚官家的目的?
  吕惠卿心里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主导航道所有权!
  可现在王阁老问了,他只能这样强拉硬扯了。说的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一年…~一年的时间倒也不存在多大的隐患,就是国朝常平仓的存粮,也足可以弥补漕运一年的运量了……”
  王安石是一个纯粹的官员,是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官员。虽然也对易货之道有见解,可还是想不到朝廷许可和审批的层面。
  王安石和吕惠卿的交流,算是有一定深度了。
  整个汴梁,讨论的大多数,基本都是考虑如何能在漕运改革的饕餮盛宴中分一杯羹。
  就是赵曦一直倚重的老六家,也同样都在商议是不是掺和漕运事务。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遵旨:看宫内赵琴如何做。
  这也是因为消息没有传开,仅仅是在内阁一级讨论。
  至于设置在汴梁的那些漕运衙门,则仍然一无所知。
  只是有部分人,被邀请了,都在详细咨询关于漕运的细节。从斗门、支渠,到船只、船员,乃至一年走运河的运量等等……
  这就是赵曦跟太子所说的:看你考虑问题时,被什么所左右。
  漕运到底如何,满朝堂都清楚,甚至介入和掺和的臣工不在少数。
  本来因为太子遇袭,都处于胆战心惊状态的一些人,这时候却钻进了漕运庞大的利益中,而难以平复。
  这就是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