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520节
  “这几位是祝真人的朋友,算不得外人。”
  说话间,只听得知客亭外传来几声惊喜地高喊。
  “天啊,是祝真人下山了!”
  “竟是祝真人来了!”
  几声高亢的呼喊后,门外一片哗然,原本在知客亭里坐着的道士们也大半好似听到了什么喜讯似的,一窝蜂地涌了出去。
  马文才和花夭刚刚还看见他们带着防备的表情打量着他们,生怕离开了这亭子就再难进来,一眨眼知客亭里就空了一大半,也不禁咋舌。
  花夭歪在马文才身旁,从知客亭的竹窗里往外看去,只见华阳峰的峰脚下翩然过来几道身影,为首的是两个高大的弟子,抬着一座竹子做的肩舆,肩舆上坐着的,正是披着一身鹤氅、好久不见的祝英台。
  肩舆旁还陪伴着几位年青的道士,马文才只认识之前来见过他的孙进之,其余几人皆是约莫二十岁左右的男道士,想来也是茅山上出众的后辈。
  如今天气寒冷,茅山上也有多处结冰,祝英台和山上道士不同,既没有修行过内家功法也不擅长爬山,平日里并不怎么下山,此时听说好友来了,急急忙忙之下只能坐着肩舆下来,看起来派头实在是大得很。
  可是山下这些道士却丝毫不觉得她一个年轻的女子以这样的方式出场架子太大,反倒一个个簇拥到肩舆之旁,向她稽首。
  “小道袁震子,见过祝真人!”
  “祝真人,前日在山上听您讲习‘造水银霜法’,有几点疑问,还望指点……”
  “祝真人,山脚风大,请让小道为您挡风!”
  祝英台性子单纯,平日都在山上为加冠做准备,每七日为主修“丹术”的道士讲解一次化学课,那些“学生”也都是离得远远的,在几米之外的蒲团上听她讲解、做实验,有几位“师侄”看守课堂秩序,少有人能够靠近她围观,所以今天这架势她也是第一次遇见,还未下肩舆,人就懵了。
  只见她茫然地看了眼跟在肩舆旁的两位“师侄”,神态娇憨,美目流盼,那两个师侄脸上一热,连忙走到肩舆前,一边搀扶她下肩舆,一边挡住旁人热情的举止。
  “祝真人下山见客,还望各位同道行个方便!”
  这两人是陶弘景专门派来保护祝英台安全的,修的是内家功法,也有武艺护身,此时内力一吐,呼喝声在众人耳边炸响清晰可闻,刚刚还在肩舆前探头伸脑的众人便齐齐后退了一步。
  祝英台下了肩舆,快步走向知客亭,两边为她让路的道士纷纷躬身,向这位道门新出的“真人”行礼,一时间,场面说不出的肃穆。
  这时马文才已经跟花夭一起走出了知客亭,眼见着梳着道髻、披着鹤氅的祝英台向他们扑了上来,哪里还有半点方才“世外高人”的样子?
  眼见着祝英台见到自己激动的眼中都含了泪,马文才心中也是一阵熨帖。
  还好没因为这些人的追捧就飘飘然了,还记得他们往日的情分。
  “你好歹矜持些……”
  马文才露出无奈的表情,正准备如往常一般训她几句,让她不要这样毛毛躁躁的,又伸出手臂准备接住扑过来的身影……
  却见一阵香风拂过,身边披着鹤氅的美貌女冠乳燕投林一般扑到了花夭的怀里,桃腮带晕、轻柔婉转道:
  “花将军,听说你受伤了?哪里不舒服?”
  说话间,一双柔腻温香的小手就在花夭的肩膀、手臂各处抚摸起来。
  “我带了会治内伤的师侄下来,给你看看。”
  花夭刚刚还虚弱无力地靠在他身上,祝英台来了,身体好像突然健壮了起来,不但稳稳地接住了祝英台,还轻轻搂住了她的腰,把她往知客亭里带去。
  “外面风大,看把你小脸都吹红了,我们里面说。”
  他敢保证那脸不是风吹的,明明是羞的!
  他和祝英台认识这么多年,就没见过这厚脸皮的祝英台红过几次脸!
  都有病啊!
  马文才面无表情的缩回手,一脸生无可恋。
  第446章 大道留一
  马文才送花夭上山求医, 大半是为了名正言顺的和陶弘景见一面。
  虽有陆修远和他结下的盟约, 但这位上清派真人的分量还是非同一般的,更别说祝英台来信告之南方大半天然胆水池都归于了道门,日后只要他还想炼铜,就绕不过和道门一起合作。
  毕竟要自制胆水, 实在是太麻烦了。
  陶弘景得知马文才到来, 依旧还保持着一派宗师的气度, 并没有立刻和他见面, 而是接受了祝英台的委托,为花夭看了身上的暗伤。
  和寇谦之创立的正一道不同, 陶弘景不以预言祸福吉凶闻名, 他更像是后世那种顶尖的学术性人才, 一通百通,所以显得格外出众。
  在医术和炼丹之术上, 数百年未曾有过比他更杰出的人, 而早年游历天下的经历,也让他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见识。
  当他为花夭以内家真力理过一次经脉后,花夭的气色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盘膝抚着花夭头顶的陶弘景头顶雾气蒸腾, 很像是冬天头顶汗水蒸发遇冷凝结后的那种雾气,但那雾气却凝而不散, 始终聚集在陶弘景的头顶上, 直到他回功收手, 那雾气才渐渐地消散了。
  而被陶弘景“理气”的花夭, 脸上红晕满面, 散碎在额头上的发丝全部汗湿了,仿佛刚刚蒸过了桑拿。
  这让一旁等待的祝英台眼睛都看直了。
  她是知道茅山上有医术一脉,也知道陶弘景会“内功”,但是天知道现代的“内功治病”都是骗子,这可是她第一次看到真的“内功”这种东西!
  同样激动的还有一直好奇这项绝学的徐之敬,在陶弘景为花夭医治的间隙,他就在小声的和陶弘景的弟子求教,等陶弘景运完气,便执了弟子礼,静静立在陶弘景身旁,等他调整好了后求教。
  徐之敬和他们结实以来一直是以高傲的面目示人,在医道上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年纪轻轻已经是梁国的太医令,哪里有过这样谦虚恭谨的时候?
  陶弘景休息了一会儿,这才缓缓起了身,对等候在一旁的马文才和徐之敬感慨道:
  “寻常修道之人觅一口先天之气而不可得,花将军却生来便有先天真气,实在是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能力似乎是能遗传的。
  “花将军家中虽有这样的天赋,但似乎并没有与其匹配的内家功法,原本要是和旁人一般生活也没什么,她却一直靠着这种天赋带来的好处作战,就好似垂髫稚子挥舞着巨大的铁锤,即使一时半会没有什么问题,却迟早会伤到自己。”
  他摇头道,“她年岁已长,这股气也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我虽然能为她疏通经脉,但只要她依然还在动武,迟早会气脉断绝而亡。”
  这些话,之前徐之敬也说过,所以所有人都有了心理准备,面色虽然凝重,却没有太过悲切。
  倒是一旁的祝英台心中不甘,借着自己看过那么多武侠的“经验”在那突发奇想,胡乱建议着:“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散功的?或者把她的经脉拓宽,让她能承受这股真气?双修呢?道家不是有什么双修的法子吗?有没有可能把这股气引出去?!”
  “英台!”
  马文才一个男子,听到她开口闭口“双修”来“双修”去,脸都红了半边,忍无可忍地打断了她的话头。
  此时花夭也从四肢百骸温热舒适的状态中醒来,一睁开眼睛,就看见面前的陶弘景满脸惋惜,心中了然。
  “她本就没有功法,何来散功之说?更别说这么多年她经脉早有积伤,能不出问题已经是万幸,再乱来更麻烦。”
  陶弘景虽然已近古稀之年,可依然发须漆黑眼若点星,加之形相清癯,身材高瘦看起来好似个中年人,即使面对祝英台常常的“突发奇想”也带着一种宽厚的长辈风范,只好脾气的笑着。
  “至于双修,这倒是世人对道门的臆想,至少我上清派是没有这样的法子的。”
  祝英台听到陶弘景这么一本正经地回答了她的胡言乱语,倒是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毫无之前在山下的高人气质。
  “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倒让各位为我烦心了。”
  花夭豁达地一笑,话语中有说不出的洒脱,“曾祖不到三十便解甲归田,便是因为这样的隐患。我好歹也建过功立过业,不算辱了先人的名头,就算现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没有什么。”
  她这样的豁达倒让陶弘景对她高看了几分,在仔细诊断过花夭现在的状态后,他犹豫了下,做出了个决定:
  “花将军之前身体还算强健,若有人在一旁帮她理气,倒不是不能短时内恢复如常人,只是不要再用她的巨力就好……”
  “我的关门弟子孙进之从小修习内家功法,勉强能为花将军疗伤,你们此去洛阳路上危险重重,便让小徒带人随你们下山历练去吧。”
  花夭尚且不觉,一旁的马文才却“啊”了一声,讶然道:“陶真人,这是要派弟子出世了吗?”
  若说祝英台加冠大典是公告世人上清派已得回道统,那道门弟子随军队出山便是堂而皇之的表示道门将不再蛰伏。
  佛门如今势大,不光影响南朝,北朝更剧。
  南方寺庙林立、僧人几十万,然而魏国却有佛寺一千多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三万余所,出家僧尼达二百余万人,居于洛阳的西域僧人就有三千人之多,山野间更是大小佛窟千余座。
  道门曾经烜赫一时的天师道被佛门打压到连道统都无法传承,道士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和合法的道场,连做法事的道坛都不能存续,所以花夭才说花家根本找不到寇天师的真传为自己解决隐患。
  南朝虽然情况好些,但也源自于陶弘景与萧衍的私交、以及他在医药占卜、天文地理和诸般学科上卓越的成就,一旦他身死道消,说不得上清派就要和天师道一般境地,毕竟连皇帝现在都要出家了。
  在祝英台没有出现在茅山眼中之前,陶弘景对待佛门一直用的是“退避三舍”的态度,对于北方道门的求援也没有伸出过援手,为的就是保存这茅山上最后的三千道门弟子。
  但如今情况不同了,上清派又出了个“真人”,年轻的祝英台福运隆盛,至少能保上清派百年道统,何况还有马文才这样的“潜龙”出世,一旦潜龙飞升,道门未必不能崛起。
  陶弘景是在亲自见过马文才、望过他的气后,才决定派弟子下山的。
  非但要派弟子下山,他更坚定了要和马文才一起携手研究新的炼铜之法、提供丹方药材的想法。
  陶弘景起了“奇货可居”之心,马文才却并没有欣喜若狂。
  他大约也能猜出茅山上是什么意思,然而一群骑兵之中带着几个骑驴的道士他也有顾虑,毕竟入了魏国后很多时候可能会急行军,这些道人平日里在山上清修,且不提自保之力,就怕路上有个闪失,还要和茅山上结怨。
  听完马文才的疑虑,陶弘景笑了。
  “马侍郎多虑了,所谓一法通百法通,贫道派下山的弟子都是修习过内家功法的,虽不能不知疲倦,至少身体强健远超旁人,骑马和骑驴也没有太大区别,只要马侍郎给他们几匹马,用不了几天就能融会贯通。”
  他捻须笑道:“我茅山弟子虽人数不多,却有用的人。马侍郎行军在外,也需要诸般能人。我的弟子有的能医治牲畜通晓兽性、有的能夜观天象预测晴雨,有的擅奇门遁甲布置陷阱,有的耳聪目明身轻如燕,有的善于追踪行踪痕迹,马侍郎带上他们,绝不会令你失望。”
  陶弘景在推荐自己弟子的时候,祝英台便在一旁疯狂的点头,用眼神催促马文才应下。
  她在山上这么多时日,早就已经见识过了茅山上那一群奇人异士,对此啧啧称奇,心悦诚服。
  道门衰败不是一天两天,但陶弘景却认为“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故留一”,道门绝不会气运断绝,所以一直在有意识的筛选有天赋的弟子、培养各种能够存续下去的人才。
  这些人在兴盛之时可以为辅佐之才,在乱世时也有活下去的能力,而且他为人务实,所以门下的弟子也多为务实之人,并没有魏晋时那种虚无缥缈的风气,绝不会拖“英主”的后腿。
  这么一位诸类旁通的大宗师培养出的弟子,如今都给了马文才用,相比较之下,那个会理气的孙进之,倒算不得什么了。
  听完陶弘景的话,马文才也瞬间明白过来他“托付”的是什么,当下感激涕零地躬身谢过了道门的“支援”,也对陶弘景交托的人万分期待。
  接下来的几天,徐之敬一直在山上和擅长医术的弟子交流医术,花夭也每日在陶弘景的帮助下尽快恢复自己的身体,而马文才则被祝英台领着参观自己新的丹方以及茅山上正在炼铜的胆池。
  湿法炼铜的面世会大大的提高铜的产量,缓解现在的钱荒,但道门现在孱弱,一旦消息走漏出去,根本无法保住各处的胆池,马文才在和现在的掌教陆修远商讨过后,决定暂时将合作炼铜的事情押后,一旦马文才拥有了可以保住胆池的兵力,再将这种技术现世。
  实际上便是立下了盟约,一旦马文才有了在这世间立足的力量,道门便会倾尽全力襄助,而马文才也要作为道门的“护持”,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而这其中的纽带,便是几日后要“加冠”的女真人祝英台。
  虽然他们很想留下来观看祝英台的加冠大典,但随着盛世越来越接近,茅山上下也是人多口杂,再加上马文才还要带着一群没有马的道士下山和白袍军汇合,只能满怀遗憾地提前下山。
  花夭此时已经能如常人般活动了,不过来的时候没有单独一骑,回去的时候也只能继续和马文才共乘一骑,祝英台知道的时候眼睛都亮了,似乎又在脑补什么,只不过因为马文才的“积威”,不敢当众调侃。
  来时风驰云卷,走时依依不舍,祝英台一下山就会被围堵,甚至不能亲自相送,只能在半山腰的龙池旁目送他们下山。
  只见几骑之后跟随着一众骑驴的道士,逆着上山的人流,浩浩荡荡的往山下而去。
  沿途上山的道士看着这些穿着上清派嫡传弟子法服的道士们,起先只是茫然,而后参透了其中的含义,眼中顿时涌现出久违的狂喜!
  几十年了,茅山弟子即使下山也只穿便服,何时身披法衣,以这般庄严的面目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