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若有所思:“原来如此啊!”
第196章 刁蛮公主46
九月十三日,这天康熙和满朝文武正在大朝。虽然国家恰逢战乱, 但是该处理的政事从来没有搁下。
李德全被门外的信差叫了出去, 片刻之后火急火燎地回来, “皇上,抚远大将军周培公的六百里加急!”
李德全知道皇上对抚远军的战事十分看重, 每每有奏折送到,都会第一时间查阅,所以他片刻不敢耽搁。
康熙闻言果然让大臣停止刚刚的对揍, 他几乎是立刻说:“呈上来。”
康熙打开密奏的手甚至有些紧张的颤了颤, 他对抚远军所寄予的厚望, 不是别人都能理解的。之前大军围困平凉城有些日子了,这一次的奏报, 肯定是战事的结果。
康熙一目十行地看了奏章, 脸上的神色越来越明亮, 看到最后已经可以用神采飞扬来形容。
这种表情在吴三桂造反以来, 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康熙脸上。
他看着下手的列位臣工,一个一个都神色紧张的盼看着他开口呢。
康熙呼出一口浊气, 声音不大, 却十分清晰的说道:“甘陕地区收复了!王辅臣投降了!”
满朝大臣炸开了锅, 他们似乎暂时忘记了是在庄严的朝堂之上,纷纷相互庆贺,“真的!”“好哇!”之后又一同向康熙跪倒, 齐声道:“甘陕收复,此乃皇上圣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说道:“都平身吧。”
他将奏章交给一旁的李德全,说道:“明珠,你嗓子清亮,给大家念一念,一个字也别漏了。”
明珠自然十分愿意做这件事,在明珠读周培公的奏折的时候,康熙在看另外一份奏章,这一份比之前的那份要薄了很多,这是建宁亲笔所写,上面只是说自己安好,问候皇上和老祖宗圣安,半点没提她的功绩。康熙看着这一份眼角眉梢不自觉的都带上了笑意。不过就算她不说,周培公也不敢有半点隐瞒,正由明珠一字一句的读给满朝文武听。
明珠念完之后,众臣纷纷说道:“三公主亲手斩杀了尚之信!勇武无匹,大功一件!真是龙生凤女呀!”
“三公主竟然和周培公一同共赴敌营,劝降王辅臣,这是何等的胆量!”
“三公主该记一大功!”
这时大臣们对建宁的称呼似乎统一了,众人不再用很多满家女孩都会用的“格格”二字,而是十分尊敬的称其为公主。
因为在她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她就与普通的格格们区分开了。从今以后,就算是她解甲归田不问军事,也会得到无比的尊重。
明珠念完了奏折之后尤觉得意犹未尽,仿佛身临其境,朗声说道:“皇上,三公主的这一席话,简直是振聋发聩啊,王辅臣就算是鼠首两端,铁石心肠,也不得不投降了!可见三公主机变无双,智勇双全,这全都是皇上悉心教导的功劳,可见皇上圣恩浩荡,天下必将归心。”
谁不知道三公主是康熙皇帝亲自养大的,收到他的言传身教,可以说是康熙唯一的一位入室弟子。
索额图说道:“臣多么想身临其境,也能同三公主一道,痛斥那王辅臣几句啊!”
“臣也是如此。”
“臣也是如此。”
康熙听到这么多人夸建宁,自然心中高兴,脸上险些也要带出来一些,很有一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骄傲。
朝堂上一片溢美之词,却大多数都在讨论三公主如何如何,只有寥寥几人会提起周培公。这时他们似乎忘了周培公才是大将军,也是前去劝降的主力。
坐在上首的康熙明白他们的小心思,大清还在立国初期,满朝文武自然是以满人居多。他们眼看着一个汉人立了大功,怎么可能不嫉贤妒能。
康熙虽然心里知道,但是也不会捅破,他亲政几年以来,对帝王御下之术已经是越来越运用自如,皇帝的威严也一日比一日重。
康熙虽然十分高兴,但是他仍清醒的很,最主要的叛军还没有歼灭呢!现在可不是搞内部相残的时候。应该借着现在的气势,让他们继续出征,才能势如破竹一举把吴三桂剿灭。
康熙说道:“各位爱卿,周培公做了这样一件大事,避免朝廷损兵折将,保住了数十万平凉城的百姓,居功至伟呀。”
众人见到皇上这样说,对周培功十分推崇,也不能再装糊涂,纷纷附和周培公的功绩最高,实事求是的加以赞扬。
康熙如此才满意了,说道:“传旨,周培公剿贼有功,封一等伯,赏三眼花翎,甘陕的旧部降兵直接拨给他,新组建的十一个汉军营也归周培公节制,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讨伐吴三桂!”
众臣应道:“是!”
康熙想了想又道:“哦,对了,朕还有一封写给建宁的书信,随着圣旨一起带过去。”
散朝之后,众大臣都在心里琢磨,或者有的已经相互讨论开了:皇上对周培公的恩赏可真不少啊!他真可谓是异军突起,成了皇上身边一等一得用人。等他战胜归来的那一刻,又会是何等风光,皇上必然重用啊!
又有人觉得:皇上怎么一点儿没提加封三公主,这与皇上他有功必赏上有过必罚的风格相悖呀!
又有人说了:你懂什么,三公主已经是公主之尊,还能怎么加封,她的这些功劳,皇上都记着呢!再说一封皇上的亲笔家书,不是比再多的封赏都珍贵。
之前质疑的那人摸了摸鼻子:也对,对自己的皇妹如何奖赏,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
周培公的抚远大军已经增至三十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支劲旅,在全国战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甘陕收复过后直扑吴三桂在岳州的叛军。
这么大一支军队军饷以及后勤粮草成了最首要的问题。户部尚书陈廷敬绞尽了脑汁,四处抓银子,仍然是捉襟见肘。
前方的大军正在奋力厮杀御敌,若是稳坐后方之人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没有衣服过冬,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就在陈廷敬忙得焦头烂额,要去向皇上叩请死罪的时候,突然传出了一个让人惊喜万分的消息,竟解了他燃眉之急!也解了整个辅远军的燃眉之急。
原来是山西省的首富联合省内富商为远在前线的将士捐粮捐物,一共捐献八百万两银子!这是大清国开国以来绝无仅有之事,山西总督莫洛不敢擅专,更不敢贪一分一厘,立刻快马加急报告给皇上。
皇上知道之后,龙颜大悦!他也正在为抚远军的粮草军需发愁。
皇上金口玉言说:山西商人是全国商人的榜样。更是钦点带头的几人为皇商,亲口承诺,只要他们的后代像他们的先祖一样急国家之所急,忠肝义胆,这皇商之职将世代沿用。连山西总督莫洛都官加一品,食双俸禄。
消息传回山西之后,本来被那位首富组织起来掏了钱才的商人们欣喜若狂,从没想过一次捐款会有这等回报。
那位首富刘大宝更是受益最大,他的名字在皇上那里都记上了号。
若说这位大煤商怎么会想起为远征军捐献银子呢?原来是当年皇上南巡,建宁公主随驾。山西首富刘大宝曾经贡献出自家的别院,做皇上的行宫。但是皇上一切从简,并不想取百姓一分一毫并没有下榻行宫之中,但是贡献者的名字曾经在御前被提及了一次。
公主和皇上带着侍从白龙鱼服去五台山拜佛,在五台山下的时候,遇上打扮成店家的刺客。建宁公主机智无双,只用一个极简单的问题就试探出那些刺客并不是真正的店家并且不是山西本地人。而那个问题正是“山西首富叫什么名字”,这个故事早就在山西民间流传开了。当然,各种各样的版本传出后少不了夸张的成分,但是故事的骨干是一样的。
于是自此以后,山西省首富刘乡绅自觉和建宁公主产生了一种联系,自己的名字不仅被公主牢记,而且还使圣驾成功的躲开了一次危机。使自己跻身于奇闻异事的传说之中,成了传说中的人物。本来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些土里土气的刘大宝,从此以这个姓名为荣。
国家的战事一起,自然是百姓所关注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他得知建宁公主随军出征之后,对她既敬且佩,国家金枝玉叶的公主都投身于战争当中,他一直想为她做点什么。
而穷的只剩下钱的首富灵机一动,自己家财万贯,可以捐献军饷粮饷,并且他在山西商场极有影响力,可以振臂一呼。
这还是头一次商家主动给朝廷捐银子,众商家碍于发起者是刘大宝,不论是否情愿,只求不得罪于人就纷纷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次主动贡献军饷一事。
去前线送军饷的军需官将这件事情眉飞色舞的讲与人听,所以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中军帐中。
正在制定战略的周培公起身给建宁作揖道:“我这个酸书生又要感谢参军大人了,若是没有公主殿下在民间的美名,三十万大军恐怕要喝西北风了。”
图海是看着建宁长大的,这时看着她的目光有一种长辈看晚辈的慈爱,“三格格从小就聪明仁厚,连我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在军中共事,而且她立下这许多功劳。”
建宁听说这件事有些诧异,几年过去,这点小事她几乎记不起来了,没想到自己当时无心插柳,竟然还结下了这场善缘。她心想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一定要亲自去一次山西,向那位富商道谢。
第197章 刁蛮公主47
有了山西商人捐款捐物的引领在前,各省各地商会纷纷贡献力量, 共同给帮他们保家卫国的大清军队捐款。
康熙十分感动, 现在谁还能说他只是满人的皇帝, 这天下间捐款的汉人不是占了一大半吗?百姓们盼着安定,盼着战争结束。如果说战争刚开始之时, 他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力挽狂澜,现在朝廷平叛就是众望所归。
康熙特地因此下旨:所有捐款的商会商人们朝廷没有精力一个个去嘉奖,就让地方官员去做这件事, 给予荣誉称号的嘉奖或者是朝廷扶持优惠政策。
那日军需官并没有隐瞒这粮饷是如何筹集齐的, 于是来源早就在军中传开。抚远军的将士们受了百姓如此大的恩惠, 那些有良知之人自然不用过多约束就不会再去抢百姓的一分一毫,而且所过之处, 力所能及时还会主动帮助百姓们, 远征军在民间的名声打造。
清军这一边军民和乐, 也不在分什么满人, 汉人,回人, 维吾尔人, 蒙古人。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族一向多种多样, 他们正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大团结。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早日平叛,好让这天下人过上太平日子。
另一边,吴三桂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了, 他起事之前攒足了银两兵马粮食,足够支持他大军几十年用的, 满以为这样跟朝廷消耗下去,朝廷必输无疑。到时候就算不能将江山整个吞并,也可以在长江以南立国。
吴三桂精于算计,他算足了钱财粮食和兵马却没有算好人心。
王辅臣投降的消息传来,吴三桂惊得张口结舌。起事三年多了,满指望大旗一举,天下响应,挥军渡江,直捣黄龙。可是,打来打去,仍陷在衡岳一带。
正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吴三桂后悔了,他觉得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凭一时之意气,先降闯王又降大清,更不该杀害了永历皇帝,以致在天下人的面前,弄臭了自己的名声,现在后悔莫及。
吴三桂竖起了叛旗,打出了恢复汉家天下的名号,可是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不但降了清朝的汉人骂他。连前明的遗老遗少,也都指着鼻子骂他。弄得吴三桂起兵造反,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理由。
吴三桂知道自己臭,所以一开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到杨起隆身上,想利用“朱三太子”这个响当当的牌子,号召天下。可是,杨起隆不听他的节制,自行其事,结果弄得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吴三桂觉得大清的江山这么稳固久攻不下,一定是他们的龙脉还在的关系,早就听说如果断了关外的那条龙脉,清朝的国运便也会衰亡。
只是一直弄不清楚龙脉到底在何处,吴三桂前些年费尽心思,除了那本作为正蓝旗旗主遗物轻易到手的经书之外,其他的四十二章经无论他如何寻找都是没有踪迹。
现在看来,一是满人太过狡猾,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那东西对他们有多重要,所以才当宝贝一样藏着掖着,必定不让其落入外人之手。越是这样难以得到,就让吴三桂更坚信自己的判断。
他再次命令自己的女婿夏国柱道:“一定要把四十二章经找到!不惜任何代价!”
而近来自从周培公大军压境之后,清朝的战斗力由弱转盛,吴三桂就没有一日展颜过。
他看夏国柱还不出去,有些不耐烦的说道:“怎么还不去?”
夏国柱是吴三桂手下的心腹将领,又娶了他的女儿,深得他的信任,夏国柱能在吴三桂跟前站稳脚跟的方式,其中一条就是极会看颜色投其所好。
夏国柱刚一开口,“大元帅……”看到吴三桂皱起了眉头,立刻改口道:“岳父大人,康熙根本就是为了故意激怒岳父大人,才让一个没打过什么仗的小子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他的战绩又怎么能和岳父大人您相提并论呢!”
吴三桂怒道:“哼!周培公也配做大元帅,康熙欺人太甚!”
他知道自己的名声臭,所以也只不过是打出大周朝的名号,他自己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起义,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怕称帝之后老百姓的反弹更大。
但是就如夏国柱所说的,康熙似乎明白他的这点儿心思,竟然封一个不到三十岁,只打了两场胜仗,还有一场是不战而胜的人做清兵的大元帅,这分明就是在讽刺他吴三桂呢!
这仗打到现在僵持不下,纵使吴三桂之前有无数的雄心壮志,现在也被打击到了。这可能是他在统兵方面的风格,做决定总是不能一蹴而就,总会犹豫不决。
夏国柱看吴三桂难看的脸色,说道:“属下听说南岳庙有一只白色圣龟,求问解卦十分灵验,不如属下将其带回来。”
吴三桂一听到“白龟”二字不由眼前一亮,“当真是白龟,你没有听错吧?”白龟在这个时代被视为神灵的化身。
相传,人祖太昊伏羲氏当时从蔡河捕得一只白龟,掘池饲养,他常临池观看,又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根据天地变化取象龟图,从白龟身上的纹路,绘制出了八卦,因此白龟是伏羲始作八卦的圣物,后世每有白龟降世,必然是有人受命于天。
若是有白龟降世,还是在吴三桂统治的地区,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就是天降祥瑞嘛!难道是老天让他当皇上!
夏国柱说道:“错不了,属下打听清楚了才敢在岳父大人面前说。”
吴三桂想了想之后,慎重说道,“不必将之带来,老夫要亲自去看看,如果真是天降祥瑞,也能让上天感受到老夫的重视。”
于是吴三桂来了一次忽然起意的南岳庙之行,果然在南岳庙见到了那一只精致的白龟。亲眼见到之后,吴三桂斋戒焚香沐浴,才极其重视的把白龟接过来。
等他仔细打量过这只白龟,更是十分惊异!这白龟身上的纹理,与伏羲氏所画先天八卦出奇地一致!龟盖中央有五块,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央周围有八块,象征乾、艮、震、巽、坎、离、坤、兑“八卦”,龟盖外围有二十四块,象征二十四节气,腹底十二块,象征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
吴三桂恭敬地将白龟放在天下舆图上,任它爬行。他以及他的心腹手下都十分紧张的盯着这一幕,仿佛是打算把几个月来不得寸进,反而节节败退的破解方法完全寄托于白龟身上。
奇怪的是白龟爬来爬去,在衡阳、永州转了几圈后又往云、贵方向转,总爬不过长江。
“唉!”吴三桂先是胀紫了点,后来又有些认命的成分,他认为这是天命,便决定回去之后就向康熙要求裂土分封,划长江而治。
衡州腹联中原,背靠云、贵,山川形胜,是北方一时无法染指的军事战略重地,决定以此为都。
“狗贼!今天我就替天行道杀了你!”谁也没料到这一刻变故突生。
吴三桂看清刺客的长相更是惊讶的如见了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