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金森长近前脚刚一走,脚步声甚至还没稀落,山内主计的脸马上就垮下来了!
今川义亲一看自己叔叔这样的脸色,起身把山内主计手里的信接过来,只是略微一看,就明白了过来。
几个人转了一圈看完,这封信的内容怎么说呢,还真不好立刻评述他的好与坏!
织田信长认为山内太郎功勋既著,威名又显,丝毫不堕父祖之威名。而今幕府兴隆,为了保证公仪继承有序,宜为山内太郎元服。
元服不元服的,这倒不是什么很急的事情。虽然元服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年,像是织田信长就是十二岁元服的。此前他还就担任了那古野城主,配属了家臣。
可山内太郎情况不一样啊!他本身就是大名了,元服不元服都改变不了他担任山内氏家督的大义名分。他不需要依靠元服成人来获得某些成年人才可以行驶的权力,这是他本身的血统和身份所既定的现实。
山内太郎元服不元服的,在可与不可之间。但信长之后说的,那就很有些意思了。
现在山内太郎位高爵显,乃是足利将军之犹子,室町幕府继承人。要为山内太郎元服的话,肯定不能由什么阿猫阿狗之类的来办,如果像是之前细川管领,细川政元、细川晴元之类的还在,他们帮山内太郎元服就比较符合礼仪。
可是现在情况大为不同了!足利义昭颁布的御教书明确的宣布了“天下之仪,任于信长!”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织田信长的武家等级是高于山内太郎的。
毕竟织田信长是幕府的执权,山内太郎是幕府的继承人,在权势上,确实是织田信长更高一筹!身份上也不好掰扯,到底如何一个高下。
所以信长的意思就是明年新年,请山内太郎上洛,恭祝他的父亲足利义昭新年快乐的同时,由织田信长为他举办盛大的元服仪式!
到这里为止,一切都说得过去。甚至还有一点示恩的意思在里面,如果山内太郎元服礼成,便能代表他名义上的爹足利义昭行驶某些权利(不是力)。
比如皇居禁里那位新年举办正旦之礼时,山内太郎就有资格担任皇居的御警备役,这是向天下昭示山内太郎继承公仪的身份。
又比如山内太郎可以巡视五山五寺,大和的兴福寺等处,并要求各寺院神社献上下榻之礼。这代表山门对武家政权的臣服和认可,在寺社势力强大的年代,这一点乃是将军统治稳定的有力臂助。
以织田信长承认这个幕府继承人为前提,好处确实不少!
可信到了最后,那意思就有些不对劲了!信中大咧咧的说山内太郎作为幕府的继承人,织田信长是十分支持的,并且保证和山内家站在同一阵线,任何一个敢于挑战山内太郎继承权的野心分子都将遭到他织田信长的无情打击。
很好!
山内与织田的盟约尚且存续,作为室町幕府的臣子,守望相助,真的很好!
现在洛阳在幕府的控制下,也就是他织田信长的控制下,一个进不了京的将军,到底是野鸡将军。就算得到了宣下又如何?不能在洛阳发布御教书的将军,谁承认?
山内太郎想要继承将军,同样要进入洛阳,在皇居拜见天子,接受诏令,昭告天下,公仪顺利继承。
信长说我一定会真诚护送你进京的!
这封信到底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像是织田信长在拉拢山内家,不仅举双手双脚支持和确认山内太郎的继承权,而且还愿意武装保证山内家的权力。
但是又暗中表示了一下,现在我是幕府将军之下第一人,我的权力是得到被关在二条御所的足利义昭确认的。御教书天下明发,世所公知。
更加重要的是,洛阳在我织田信长手里!
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理解,山内主计这种时刻以清和源氏足利一门众,河内源氏嫡流身份自傲的老顽固,哪里乐意听织田信长暗示。
我家太郎要做将军,便做将军,何用你扶持!
“岐阜弹正到底是何意?”今川义亲皱着眉头。
“恩威并重!”【注1】
“示之以恩,用之以威!”纲良叔父见过织田信长,也见识过织田信长的手段,对于这一切到不太陌生。
说到底就是山内家的势力差织田家好大一截,人家一个美浓加尾张就比你海道五国还富庶,更何况织田信长还用弟弟加儿子控制了伊势。江南和山城也大致在握,那都是膏腴丰润的肥地。
你小子跟我混,我保你家权势富贵,至于什么歪心思,你掂一掂自己的分量,拎一拎自己的轻重。想清楚了,能不能干的过我织田信长!
“诸位,该该如何答复?”山内主计虽然对织田信长的姿态不太满意,但是为政者不能义气用事那是肯定知道的。
大国之间的交往靠怀柔或者贿赂,那肯定是开玩笑,织田信长现在就是晓之以利,动之以威,看你山内家识不识时务。
“既然小平太与春日山管领刚刚面谈,是不是等他回来再决议,反正也就这一两日的功夫!”细川采女感觉这事情总要小平太参谋一下才好。
“是了!殿下也应当知晓此事!”纲良叔父帮了一个腔。
“小平太到哪儿了?”山内主计转头问细川采女。
“算日子应该已经过甲斐了!”
信使一人独骑跑得快,小平太随后出发,但是跟着八百人的队伍,还坐的牛车,顶多走了一半的路程。现在大概还在诹访口,大概要走两天到三天才能到府中。
“那便吩咐人好生招待织田来者,我等先拖延一两日。也许春日山管领还有嘱咐,为今之时,总要同调才好!”山内主计表示认可。
“那便如此!”
“也好!”
…………
【注1】:其实日语里应该有更加口语化的句子,饴と鞭で子供を教育させる,大概就是这样的句子,教孩子要糖和鞭子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