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是看,两个孩子也是看。
小建业比小方睿还大了两岁呢,哥哥弟弟的节奏。
不过,小方睿是个很安静的孩子,小建业则比较好动。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坐到一起,李友桂专门挑了六本有图画的儿童书带给俩小孩,又一人发了两块饼干,一张纸和一只笔。
怕他们俩打架,李友桂还专门特意叮嘱了,要是打架就没有饼吃也没有糖,也没有书看,更不能去市里玩。
俩小孩一听赶紧直点头答应,真怕他们大姐再也不领他们玩耍了。
李友桂这才放心去上工,俩小孩就在牛棚里的凳子上坐着翻小人书,很认真的样子。
中午的午饭都是由李友柳和李建环姐弟俩做的,因为他们俩都先放学,然后李建文去找番薯藤回来剁和煮。这时,李友桂和关晓英她们才收工回来。
因为有过李友桂这个大姐的警告了,所以这一个上午,俩小孩都很乖巧,没有打闹,不是看书就是画画,写字。俩孩子见到李友桂时,还求表扬呢。
然后,小建业自然是被李友桂往家里领,到家时刚好可以吃饭,吃完再帮忙喂猪,然后才可以午休。
这样连续过了一个月,五月快过一半了,李母也去了市里一个月了,李友桂想去看李母,也想去看看房子的事儿。
要是房子真能买下来,还得趁着得空的时间修整呢,不然紧接着李建文和李友柳就要去市里上高中了,有房子要方便得多。
幸好,现在不是最忙的时候,李友桂请假也好请,生产队谁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李母去了市里也成了新闻在生产队传了一个遍呢,这次李友桂要去市里看李母,大家都觉得挺顺理成章的,李母没了李友桂还真不行。
最近,李家的事儿真的是多,最近是个个月都往市里跑,最勤快那次还一个月跑了两次。要不是罗中华看着李友桂得带着她小弟,知道她小弟是跟着她的,不然罗中华顶多只批一天。
李友桂拿了证明就带着小建业早早去了市里,她提了二十斤大米和二十斤番薯,十斤青菜,大概三十来只鸡蛋。陆家一份,李建明这边一份。
没错,还真让李建明给算对了,李友桂还真不会舍得让李母在这边不闻不问。只要是有好东西,一定会送过来。
结果,还真的是这样呢。
李建明下班回来就见到了家里多了十斤大米和十斤番薯,好几把青菜,以及二十只鸡蛋了。
虽然这点东西抵不了他的那十元,可多少也回来了些。要是让陆母过来,说不定还得拿他的东西回去呢。
自己的妈就是不一样。
李友桂懒得和李建明这个大哥计较,她不是不知道他的心思,看在兄妹一场的份上,看在他还算做个人,她也就算了。
这一个月来,李母过得还行,陆珍珍上班她就在家里带孙女,除了带孩子,李母还帮忙洗菜做饭打扫,还帮小孙女洗尿布。陆珍珍只要买个菜和洗夫妻俩的衣服,下班再带带孩子。
因为李母在灯泡厂也没有认识的人,她一个乡下来的也不敢去和别人说话,所以就整天窝在房间里,哪也不去。
李友桂来的时候,见不得李母一个人忙碌,只好帮忙扫地洗菜做饭。
既然还没到饭点,她在得知李母来了这么久之后一次也没自己下过楼,李友桂就抱着小侄女领着李母和小弟去灯泡厂逛一逛。
然后,接下来,李母就马上见识到了自己的女儿的脸皮有多厚了。
李友桂是逢人就叫,满面笑容,很是热情,而且声音还很甜,阿叔阿姨姐姐哥哥,那是张口就来。
不一会儿,短短的一段路而已,她就和好几个人聊了一会了,还给人家介绍李母和小弟,怀里的小侄女。
直把李母看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她大女儿居然还有这么一面,她是一点儿都不知道也没发现呢。
等回到李建明的家里时,她们母女俩已经认识了几个同住一栋职工宿舍楼的人家了。
李友桂在李建明这儿吃过了午饭,又领着小弟去陆家。因为出来时还是午休时间,所以到陆家时俩个老人都在家里,这点恰得刚刚好。
俩个老人见着姐弟俩都乐了,一个月没见着了,他们有好多事情都没法和李友桂说,一直盼着她来呢。
“友桂,那房子降到八百了,还是没几个人买,都是嫌太小,我看再过一个月,恐怕能降到七百。”陆奶奶首先兴奋的和她汇报这个消息,她也去谈过,可是那户主死活不降价,直到过了一个月,才死心少了五十。
八百,当然贵。
陆爷爷也把最近打听到的消息说给她听,“暂时没有要卖房子的消息,主要是现在都是兄弟姐妹多,房子都不够住,没人卖房子。”
李友桂听了想了想,下了个决定,然后才对俩个老人道。“这样吧,我想去和户主谈一下,要是降到七百五十,我今天就直接买下来。不行,就继续等。”
那样也行。
陆爷爷表示同意,买房子是特别大的事情,俩个老人也呆不住了,赶紧和李友桂姐弟俩去找户主。
户主并没有住在这边,而是住在棉纺厂,人家住的是个有三个房间的房子,儿子也分到了一套两房的。他要卖这个房子是因为够住了不需要,而且也看不上这么小的房子,宁愿卖掉拿钱。
并且这个年代,大家都更愿意更喜欢住单位宿舍楼职工楼,不太看得上那些自建的房子,觉得配不上身份。
李友桂一见到户主,就直接说要不是嫌弃房子太小,八百她是愿意出的,可房子又小又旧,买完之后还得花钱大修整,现在她出七百五十买那小房子,就问他卖不卖。
要是卖的话,马上交钱马上过户。
那户主也认得陆家俩老,最近这几个月也算是多次打交道了,他也打听过陆家的情况,也知道两个老人的为人。虽然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不想错过这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