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了不使华夏流血牺牲,才对桓天教招安。现在招安不成,反被戏耍,双方已经彻底撕破脸皮。政府只有对桓天教下重手,采取强力行动。
沈近得知这个消息,吴伟侯竟然向国家提出与他相关的条件,心里颇感意外,没想到他在吴伟侯心中的分量不小,看样子上次与吴伟侯之间的过节他一直记在心里,对自己的成见很深。
沈近当然不会去道歉,搞笑吗?道歉了就有用吗?他可不觉得自己的分量有这么重要?吴伟侯在这种严肃的谈判中提出这等搞笑的条件,纯粹是戏耍政府。
不过他敢戏耍政府,代表他必有依仗,他的依仗是什么?三千万信众?还是武当派?
吴伟侯出身武当派,获得云长老的垂爱,成为他唯一入室弟子。桓天教成立以后,吴伟侯向云长老汇报了桓天教的一切。
云长老没有表示反对。天道即将崩坏,世道必然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说不定吴伟侯在这个乱世中,一举成功,成为一代枭雄。
武当派虽然没有明面上支持桓天教,但是暗地里与吴伟侯的来往可不少。甚至武当派的一些弟子,在桓天教内任职,成为桓天教的高级领导。
国家对桓天教的决议已经通过,国家机器终于启动起来,开始全力剿灭桓天教。
谈判已经破裂,海青准备离开魔都,离开魔都前,海青见了沈近一面。二人密谈了一个小时,海青希望沈近在这次国家行动中,帮助国家一起剿灭桓天教。沈近自然一口应允。
不谈这件事是国家任务,光是吴伟侯提出关于他的条件,沈近就不会轻饶了他。
但是这次是国家行动,不同一般的武道对决,也不是大型战争,政府不希望出现大规模打打杀杀,血流成河的场面。
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展开宣传攻势,压缩桓天教生存空间,限制桓天教行动,逐渐消除信众对桓天教的信仰,达到剿灭的结果。
三千万信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普通老百姓,这些人都是华夏子民,不可能动用武力镇压。
所以这场决战更多的是软实力之间的对决,而且时间持久,不可能一戳而就。
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血腥战役,中间一定出现普通信众围攻政府机关,聚众闹事,甚至不排除做出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引起社会舆论轰动。
所以剿灭桓天教是一项长久性系统性工程,确实不是易事,不然华夏政府也不会到现在才下定决心。
沈近明白这里面的玄机,一切的关键是破除三千万普通信众对桓天教的盲目崇拜。
沈近设想如果在桓天教的集会上,当众挫败桓天教展露的神迹,这样可以用最快速度打击桓天教在普通信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国家所有媒体包括地方媒体网络媒体已经开足火力,铺天盖地全方位宣传桓天教非法地位和非法行为,揭露桓天教的真面目。
吴家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国家一旦与吴伟侯撕破脸皮,吴家就没有什么作用了。魔都以更快速度消除吴家的影响。很快吴家的人脉在政坛被一扫而空,吴有伦被迫辞职退休。
吴家人暗骂吴伟侯,要不是他,吴家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吴家发表公开声明吴家与吴伟侯成立的桓天教没有一点关系,吴伟侯被逐出吴家,不再是吴家子孙。
除了浙江、闽南、江西三省,其他省份桓天教多多少少已经插足进来,但是普通信众还没有发展成规模,经过这些天铺天盖地的宣传,桓天教在当地的传教受到了重挫,一些骨干份子纷纷被抓。
而浙江等三省,是桓天教起家的地方,三千万信众百分之九十来自这里。桓天教在这几个省份势力强大,控制了大多数电视台和出版社。
三省的电视台基本没有播出桓天教负面新闻,国家媒体已经插足不了这些地方。桓天教在这三个省份的活动极其猖獗。
其他省份的骨干们有些已经潜逃回本部三省,有些竟然逃进洪门在当地的分舵。当地警方不敢对洪门分舵采取行动,
这些情况汇报上去,国安局分析认为洪门已经与桓天教结成联盟,这个消息让决策层感到震惊,终于明白桓天教最大依仗。
洪门不同于桓天教,这两年,洪门的行动层出不穷,引起世俗震惊,特别是上次剿灭了一个修道门派,全门上下杀光,一个不留,引起了全华夏轰动。
政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事情的影响消减到最低,因为此事华夏决策层已经严重警告过洪门。
此刻见洪门与桓天教勾结在一起,洪门是修道门派,高手如云,势力强大。而桓天教有地盘,有金钱,有人头,拥有一个政府所能拥有的一切东西,只是规模小了一些。
但是桓天教有一个最大弱点,就是教中修道高手数量不多,修为普遍不强。洪门与桓天教的结盟,正好补齐了桓天教的最大弱点。桓天教将给洪门带来他需要的地盘与资源,二者的结盟珠联璧合,使得华夏政府剿灭桓天教的难度一下子增大了数倍。
沈近得到这个消息,也很吃惊,洪门最近出的这些风头,他早有耳闻。洪门少主齐天是这段时间修道界最出风头的人物,也是被人议论最多的人物。
他与吴伟侯结盟,不知道意欲何为。难道洪门真的支持桓天教独霸江南?另立政府?
政府的攻势已下,已经无法转圜,只有决战到底。
与此同时,桓天教的反击已经展开。在三省,桓天教彻底废了其中九成城市的政府,将这些政府成员纷纷赶走,对于那些抵抗到底的政府人员,直接杀死。
这里面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些政府公务员,坚持主张与立场,坚决不离开岗位,与恶势力斗争到底。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形势,没有料到桓天教这么心狠手辣,将他们全部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