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虎妻 > 第618章 番外 定风波(五)
  当年入宫那一批美人,除了少数几个姿色出众,才情过人的封了婕妤美人。上官才人次年能得封号,也算是出挑了。
  可不管是尉迟圭,还是许惜颜,都从没打过这位上官才人的主意。
  就跟当年许家虽然迎娶了成安长公主,却从不干涉后宫,也不与哪个皇子结党营私一样,小两口做事只凭公心,之前没有帮过任何一位美人入宫,如今也不会去捧高踩低。
  这也是许家与尉迟家,在朝堂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想想当年许云梨,都嫁给萧越了,可许家说不管就是不管。
  直到许云梨死了,许观海才去见了她最后一面。
  可他们越是如此,上官家越发不高兴了。
  如果说从前上官家不得势,自觉被尉迟家低看一眼也正常。可如今他家出了个娘娘,怎么尉迟家还不来结交?
  简单来说,这就好比是个穷亲戚,突然暴富了,想到富亲戚面前显摆显摆,你却始终不给他这个机会。这不是更让人记恨么?
  所以上官家的怨气更重,积累了这么多年,在这回尉迟海的葬礼上,可算是找着机会,爆发了出来。
  想让他家上门吊丧,非得让升平公主或是金光侯亲自打发人来报丧不可,否则他们就是不来!
  毕竟人死为大,就是为着长辈死后的荣光,毕竟宁州也没几户大户人家,不信尉迟家不低这个头。
  可他们盘算得好好的,谁知升平公主自打回了寿城,却跟没事人一般。一天不来,两天不来,眼看着七七之日就快到了,她还是不来。
  这下子,上官家就把自己赶到烤架上,下不来了。
  如今,几乎全宁州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上官家跟尉迟侯府拧上了。得不到升平公主和金光侯的邀请,他们是绝不会上门祭奠的。
  可七七一般是下葬之日,听说连金光侯都快赶回来了。
  等到下葬时还不出现,那就说明上官家跟尉迟家,彻底决裂了。
  不,
  应该说,是尉迟家选择了跟上官家决裂。
  换个人家,也是一样道理。
  家里辈分最长的老太爷过世,都不来上香。
  你既然这么不给我面子,我为何又要给你面子?
  所以此时,除非上官家自己低头,主动去尉迟家吊丧,否则再难挽回。
  可都到如今这地步了,上官家再上门,那真是赤裸裸的给人打脸,得被宁州所有高门大户耻笑了。
  之前不是挺硬气的么?如今怎么就软了呢?
  所以上官家,如今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去,太丢脸。
  不去,那就等于选择接受决裂。
  就算宫中有个才人娘娘,可到底山高水长的,且才人上头还有皇后,还有一堆娘娘呢。上官家心里清楚,他们能在宁州高人一等,其实更是外人敬重金光侯那个杀神,还有升平公主出生高贵,又有个三百年书香名门的娘家,才不敢轻易得罪。
  这些年来,就算上官家使些小性子,可尉迟家的三节四礼,却是妥当周全。每回几大车的送来,给亲戚朋友瞧见,谁不夸一句体面?
  说句不怕那啥的话,真断了这门亲戚,回头上哪儿收这些好东西去?
  所以上官家有些急了。
  尤其这日午后,听说金光侯已于昨日回府,上官家却一直接不到寿城送来的消息,好似默许了升平公主的任性。
  上官家如今当家作主的几个老爷们聚起来一商议,就把虞氏叫来又大骂了一顿。
  “都是你养的好女儿!简直废物一个。瞧瞧她干的好事,就任人这么打娘家的脸么?回头有事,还想不想娘家给她撑腰?”
  “你!赶紧打发个人去,不管她要怎么弄,要哭要闹要上吊,总得替家里把这口气争回来!”
  “在此事办妥之前,你儿子也不用上学了。”
  ……
  看看,
  他们又来欺负人了。
  虞氏如何不知道这些叔伯们无礼?
  说她女儿上官穗是废物,说她没本事,可哪个姑奶奶年年从婆家挣得出比她更体面的节礼?
  还拿小儿子的前程威胁她,动不动就不给上学。
  他们这些人呀,自丈夫过世,就良心坏了,都来欺负她们孤儿寡母。
  可虞氏虽抹着眼泪,满心不忿,却还是低着头答应了。
  她一个妇道人家,没这个心力去跟人扯皮拉筋,维护儿女。
  自打没了丈夫,她自己都没人疼没人护的,儿女如今也大了,就该懂得孝道,替自己分忧。
  所以虞氏只忿忿不平了一会儿,就把怨气全记在女儿身上了。
  上官穗连这点小事都摆不平,还叫自己受气,也真是太没用了!
  招来自己一个心腹婆子,打发人套车,赶紧去寿城。无论如何,得要来金光侯或升平公主的相请。
  婆子不敢怠慢,赶紧收拾收拾,当天就赶去了。
  好在离得不远,次日一早就进了寿城。
  却见城中许多人家很是仁义,也不仅是官宦人家,好多受过许惜颜夫妇恩德的百姓,已经自发沿路搭起祭棚,直通金光侯府,打算送老爷子一程。
  毕竟只为那些月月得到优待的老人们,还有曾经去宁州书馆上过学的孩子,头几年的学生们早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也很该上个香的。
  婆子进城时,还无意间听到几个书生议论。
  “……有些人家,当真是可笑之极。也就是升平公主不与计较而已……”
  那婆子虽能干,却当惯了下人,天生是个多思多虑的性子。顿时心道不好,这怕是说的上官家?
  可骡车过去,那些书生们继续议论,说的却是女子读书一事。
  当年宁州书馆办了几年,不是出了件女孩读书开了智,心思大了,退了原未婚夫亲事,又被心仪之人拒绝,想要出家的事么?
  后来许惜颜还打发五弟许云柳,叫他来宁州时,一并处置。
  许云柳来了之后,才发现全无自己用武之地。二姐姐的嫂子,郑七娘已经把此事解决了。
  她琢磨了许久,找了个机会碰瓷儿。
  叫丫鬟捧着一坛子刚收的玫瑰香露,故意去撞了人家一下。一整坛香露打碎,那姑娘瞬间欠下巨额债务。
  那时宁州人也已经知道,这种香露卖得极贵。鸡蛋大的一小瓶,在京城都得几两银子。这么一坛子,得是多少钱?
  郑七娘还算公允,说这事双方都有责任。各打五十板子,那就一人赔一半好了。
  可就这一半,姑娘全家倾家荡产,她也赔不起!
  只得签了身契,进了郑七娘的玫瑰作坊,干活抵债。
  天天忙着种玫瑰,收花露,哪还有心思琢磨出家的事?
  要说,到底是读了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干不上两年,这姑娘因为聪明能干,成了郑七娘手下一员得力干将,风风火火的管着几十号人,上百亩花田。
  在三年之后,终于勾清债务的那一天,郑七娘问她,“还想出家么?还觉得读书无用?”
  姑娘心中泛羞,脸上却早历练出铜皮铁骨,深深对郑七娘施了一礼。
  她已经能明白郑七娘的苦心了,也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却能够让你在任何境地下,都多些选择的权利。
  郑七娘一笑,命人取出帐本上被勾销的银子。
  “这是你该得的,拿去好生置办嫁妆,做个新娘子吧。”
  姑娘在这三年的艰苦磨砺里,早跟一个家境殷实,踏实肯干,读过些书,在城中开脂粉铺子的少东家好上了。
  人家本来想帮她还钱,早些成亲的。是姑娘坚决不许,要靠自己的双手还清债务,才拖延至今。后她公婆知道,不仅不生气,还特别欣赏她的志气。
  至于她年少时的那些糊涂事,哎,谁没干过呢?
  就是这般经受了锤炼的姑娘,日后才能担起一家主妇的重任呢。他们家正想依托着郑七娘的花露生意,把自家铺子也扩大扩大呢。这样的儿媳妇,才最合适。
  姑娘不意又得了一笔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还没忘,羞涩的问了郑七娘一句,“那我到时成亲,东家来添妆么?”
  很好,这都不忘。已经出师,可以滚了。
  姑娘拿了银子,欢欢喜喜去办嫁妆了。
  等到成亲的那日,花轿特意绕了寿城一圈,引着百姓们都来了宁州书馆。
  新郎新娘恭恭敬敬,当着百姓的面,给书馆里的所有夫子们,行了一份大礼。
  谢谢有他们的教导,才有一对新人的缘份。
  曾经的争议,讥笑,嘲讽,最后反而成就了一场佳话。
  自此,寿城地界上,再没有人家会公然说女儿识字无用之类的话。
  事实,胜于一切道理。
  如果不是读了书,这姑娘能有今天?做梦去吧!
  至于姑娘当初心仪,又朝三暮四的男子?
  呵呵,因为他挑花了眼,最后反而把那些势利的人都给得罪了,一桩亲事也没说成,学业也荒废尽了,自此碌碌无为。
  后来还有个小插曲,这男子亲事不成,又看姑娘在郑七娘手下,干得极为出色,还曾经动过吃回头草的心思,结果被姑娘直接提着大棒子,打了回去。
  边关女孩,就算读了书,学了礼仪规矩,骨子里的血性亦是半分不改。
  这般薄情寡义之人,她见一次打一次!
  而许云柳,当初在听说郑七娘的处置后,已经抚掌感慨,果然女人才最懂女人!
  他那时已经预料到,这姑娘以后的结局不会太差。起码,她绝对不会出家了。
  走前除了拜托郑七娘一定要来信告知后续进展,许云柳一俟回了京城,立即就请许观海替他作主择亲了。
  再不挑捡,非要象自家姐妹。
  这姑娘的例子,给许云柳的教育意义便是,女子哪怕之前学问差些,只要品性端正,丈夫肯引领扶持,就能夫妻并肩,一路向前。
  相反,若是好好的姑娘婚后变得面目狰狞,那肯定也是丈夫身上出了问题。
  许云柳明白过来,简直觉得自己之前眼瞎。
  远的不说,就看他家二嫂吧,樊玉婵,从前多英武,多喜欢使枪抡棒的一个人,自嫁了许樵,也给丈夫熏陶得成日手不释卷了。
  有回贵族女眷赏花,有人想出风头,故意出了个很是刁钻生僻的典故,在座的人都不知道,偏樊玉婵摇着团扇,就微笑着答了出来。
  不说给许家长脸,连樊老大人都乐得不行,深觉许家这门亲事结得太好了。回头给孙子樊玉重说起亲事,都腰杆笔直!
  后面许云柳说的媳妇,因他心思摆正,不再挑剔,论才学虽不如他家大嫂和二姐姐,却是个小小才女,诗词做得不错,让他甚是满意。
  这些就扯远了。
  再说回宁州寿城,因那姑娘的遭遇,就跟江廉的蛙公一般,太具有传奇性了,故此那虞家婆子不知,她遇到的那群书生,其实商议的是想将这个故事写成话本,广为流传。
  可她自己心里有鬼,觉得人家是在说上官家呢,故此见到上官穗时,就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通。
  “……如今满城都在说咱们上官家的嘴,还说姑奶奶吃里扒外……这可不是奴婢说的,是那些人乱说,总之就是说姑奶奶也不帮着自己娘家,想来是个在婆家没地位的。”
  “要奴婢说,也是公主和侯爷,太不尊重人了。当年接姑奶奶进门,说得千好万好,可如今老爷去了,就变样了。”
  “您那婆母,也不是奴婢说,就是个偏心眼。哼,这些年不看功劳看苦劳,侯爷两口子远在渠州,小儿子一家又留在京城享福,只有姑奶奶留在寿城服侍,偏还不落好。”
  “这么点子小事都不肯通融,若是有她一句话,侯爷和公主谁敢违抗?方才奴婢依着规矩要去请安,见都不见,派个丫鬟就把我打发了。”
  ……
  不见面,也就没了赏钱。
  从前这婆子来,萧氏给的都是上等封儿,最少一两银子的赏。偏这回没有,她自然是要小小抱怨几句的。
  可听到上官穗的心里,又是不同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