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建设大时代 > 第147章 暑假之八(古运河之旅)(下)
  第154章、暑假之八(古运河之旅)(下)
  两人沿着河流走着,江北雁左看看右看看,不解地问南飞:
  “这就是传说中的古隋唐大运河?!”
  “这里肯定不是,它只是古大运河的一个水源补给支流,也许在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也顺便把它修整了的。你不听上次肖教授说吗,要不也不会引起当时的江南郑家的沉船事件。”
  “也是哈。”
  两人沿着河流,慢慢地走入平原,眼前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此时正是暑假季节,整个平原上都是绿油油一片。远处的村庄,河边的古树,比起刚才的山上来,又是另一种风景。
  随着弯弯的河道,十几分钟后,两人就来到了这条支流汇入运河的交差点。
  虽然南飞已经来到这边的山上有一年多了,但真的还没认真地来这边走过。因为,这边与菊婶她们家的方向正好相反,而且菊婶她们那边的寨子,一切活动都是朝着另一边去发展。所以,这边,其实是一个背道而驰的方向,也难怪南飞都从来没有来过。
  今天到得这边,在他们的想像中,大运河,那是一条宽宽大大的河流,河中上下跑着来来往往的商船,不时有几只小渔船在河边荡着,戴着斗笠的老渔翁,轻轻一抛,把渔网圆圆地撒向河里,船头的竹杆上,几只吃饱了的鱼鹰,悠闲地站着。
  岸边,是一排排古杨柳,微风轻轻吹过,细长的柳枝轻柔地飘着,不远处的古码头上,有勤快的大娘们在浣洗着------
  可今天——
  这是那条传说中的古隋唐大运河吗?
  一条干涸的水道,两边长满了水草,看不见船只,没有打鱼渔翁的身影,岸边,好远好远才有一两棵树,东倒西歪。
  码头呢?!
  河堤呢?!
  商船呢?!
  两人都不敢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都在怀疑这是不是他们要看的古隋唐大运河。
  两人又走了一段,路边正有一位放鸭的老人,坐在岸边,抽着旱烟。
  “大爷,这是不是古代的那条隋唐大运河?大运河是这样子的吗?”两人走过去问。
  “嗯?你们俩说什么?”大爷好像耳朵有些不太好。
  江北雁才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大爷才笑了笑,长长地出了口气,说:
  “啊,你们俩想来看古隋唐大运河呀?现在,光看,是看不到大运河的什么了,要不,你俩坐下来听我慢慢地跟你俩说说?”
  南飞和江北雁听大爷这么说,正好他俩也有些走累了,也就在大爷的身边找个位子坐了下来。
  这时,大爷才慢慢地说出一段话来——
  这就是古隋唐大运河,这一段叫‘通济渠’。
  通济渠,始建于隋朝,为区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后又称其为“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最开始,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公元605年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公元605年,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龙舟,龙舟舟体巨大,运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无法通行。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当然,这种奇迹的创造,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决定三游江都。当时,全国已经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一些耿直之臣上书劝谏,结果多人被杀。当杨广所乘龙舟行至梁郡(今商丘)时,官绅带领一些群众拦路上书谏阻,结果同样惨遭处死。就是在那次巡游到达目的地江都后,失道寡助的杨广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宫。
  等到隋唐大运河全线开通,以京都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古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是祖先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隋、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及当时的水利史、航运史、造船技术、陶瓷技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南飞和江北雁听了大爷给他俩讲的故事,又是在内心发了一大堆感叹——
  ‘想不到一代帝王,一付雄心壮志,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想不到,曾经的古隋唐大运河,竟有如此的辉煌!’
  大爷等两人发完感叹,又继续说------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据《揽辔录》记载,北宋灭亡后50年,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使金国的时候——“河已塞”。也就是说,当时的通济渠大部分河段已经断流。
  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隋唐大运河改成了京杭大运河了。所以,古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才越来越落寞,成了一些文人骚客吟诗填词、寄托哀苦的荒草堤。
  说到这,大爷又偏着头朝两人看了看,也看出了两人脸上和心里的那份失落。
  “嘿嘿,两小孩,我这年近古稀之人都还没那么失落,何况你们年轻人呢?这不是,近年来,随着各地旅游业越来越热火,古大运河也要开始复苏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大运河是许多媒体热烈讨论的话题,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话说运河”。但随后,大运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x年12月,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二十年纪念座谈会”上,有四位老政协委员的这个提案博得最热烈的掌声。
  27年前,他们一起写了一份政协提案,希望中国尽早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现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世界遗产。
  201x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xx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中国大运河八年申遗,终梦圆多哈”。
  大爷一口气把话说完,转过脸来,微笑着看着南飞和江北雁。
  这一席话,连江北雁和南飞听了都有些吃惊,免不了问大爷:
  “大爷,你咋对大运河了解得这么多呢?”
  “哈哈,你们不知道吧,我就是你们知道的肖教授的老师,我这也才刚刚退下来,那边正在建设的博物馆,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啊,原来是肖教授的老师,原怪懂得这么多。”
  “------”老大爷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俩在笑。
  “那大爷,那这大运河又要怎么开发和呢?”
  “这不,那边的博物馆不是在建设了吗?上次,你们的肖教授不也到村里去收集文物、给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了吗?这一段大运河的恢复重建,将作为地方旅游和大运河旅游的一部分恢复重建,方案也已经批下来了------
  还有,你们在村里了解到的苗族的古迁徙史和文化符号、以及各历史时期归化的所谓‘熟苗’和一直在朝西南迁徙的所谓‘生苗’。听说,在贵州东部还有一个最大的苗寨,叫西江千户苗寨,整个寨子有一千三百多户,是苗族五次大迁徙的一个重要聚居地,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听说,很多苗族文化都能在那里找到,现在那里也是一个火热的旅游景点,你们肖教授还要到那里去考察呢!”
  “嗯?!肖教授要到西江千户苗寨子去考察?那肖教授什么时候去呀?”江北春、南飞两人不约而同地问。
  “等你们肖老师从德国回来,马上就要去呀,去了回来,大运河旅游的恢复重建也就要开始动工了。”
  “肖教授去德国?!他去德国干吗?”
  “去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会展’呀,也就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博物馆行业及文物保护博览会。你们还不知道吗?”
  “不知道!”
  “啊,那等过几天,你们的肖教授回来,就知道了。”
  南飞和江北雁告别了老大爷,确实在现在的大运河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也就慢慢地在运河边上走了一段,也就慢慢地回到了工地。
  但两人念念不忘的另两件事,又在他两心里头开始了——
  一个是肖教授在德国参加的博览会;
  一个是那个遥远、神秘的‘西江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