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29节
  胤禔笑了。他就知道弟弟会羡慕,弟弟小时候就天天念着要带温泉的庄子。
  胤禔道:“我的就是你的。哥以后会在世界各地都置办庄子,如果你不想待在大清了,想住哪个庄子就住哪个庄子。”
  胤礽想起远在大清的老父亲,道:“皇父、皇父现在应该不会再赶我走了吧?”
  这辈子的皇帝老爹还是蛮好的。
  胤禔道:“他不赶你走,你也可以走。当太子有什么好?你看你离开大清之后多快活。”
  胤礽叹气:“快活……是很快活。我有机会一定跑路。我大概有机会?”
  胤禔道:“就算还在当太子也可以跑路。大清有皇父撑着,趁着皇父能干活,你不多往外面跑跑,以后当了皇帝,你就没法跑了。”
  胤礽使劲点头:“这个倒是。”
  兄弟俩达成一致意见,以后一定再找机会出来玩。
  鄂伦岱和噶礼得知此事之后,都十分无语。
  他们担心了许久,结果大阿哥三言两语就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真是……
  唉,太子殿下虽然英明,但他们怎么觉得大阿哥才是太子殿下的克星?
  “他们是彼此的克星。”曹寅说了一句大实话。
  鄂伦岱和噶礼连连点头。
  但这事并没有就此了结。
  胤礽认为,大哥喝酒喝忘记了字据上的事,明显是闲的。所以,他不顾胤禔的抗议,把胤禔拉入自己的经济理论整理大军中。
  胤禔经过康熙的填鸭式教育,这些理论都看得懂。但看得懂不代表他爱看。
  他有气无力道:“有那么多大臣,为什么非要我陪着你?”
  胤礽道:“现在天寒地冻,别乱跑。我们草药有限,得了风寒怎么办?乖乖待在家里帮我。”
  胤禔道:“待在家里也不用我陪你……哎哟,我陪,我陪,别踹了。”
  胤禔乖乖拿起凌乱的手稿:“股份制?国债?有意思,但这得百姓信任国家才行。”
  胤礽点头:“国债就是用国家信用换钱。”
  胤禔道:“能打胜仗,就能得到钱。不过也得把胜仗转化成金钱才行。啧啧,怪不得他们的百姓狂热地支持国家对外扩张,有利可图啊。这个我们能学?”
  胤礽道:“能学一点,不能学太多。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国外不一样,国土面积也不一样。先安内,再说对外的事。”
  大清毕竟文化和西方大不一样,若不带着和善无争的面具,很可能会被西方联合起来群起攻之。所以还是如今的方式更适合大清。
  对大清国内而言,不占领别人领土、不直接伤害对方国民的行为,也更能被士族阶层接受。
  中国把别的国家的人也当人,“杀俘不祥”,不管有没有用,杀多了其他国家的人都会被弹劾的传统挺可爱,胤礽希望能保持。
  胤礽甚至怀疑,以传统东方文化骨子里去不掉的“仁德”二字,大清的势力范围内,说不定会变成西方地狱中的伊甸园。毕竟这个时代的西方普通民众过的实在是太苦了。
  “财帛动人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会变成前明投靠我们那群商人。”胤禔心中了然,“商人重利轻义,必须提防。”
  历史太长有个“好”处,什么事都可以从历史书中找到“前辈”。
  买办阶级和带路党也是。
  从汉朝起,商人们为了巨额利益就充当匈奴的走狗。向匈奴贩卖盐铁,帮匈奴打探汉军情报。
  到了明朝末期,这样的带路党也很多。努尔哈赤发家靠的就是晋商。
  政治投机也是投资投机的一种,商人爱搞这个没毛病。
  荷兰现在虽然连连吃败仗,海上马车夫的声势还在。
  当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英荷名义上一体,荷兰投资者大买英国国债,在英国投资实业,一手将并不算特别强大的英国军队捧起来,帮助英国一脚踏碎荷兰马车夫的马车,荷兰从此虽富不强,在世界舞台上再无声势。
  这就是太吹捧自由经济和商业行为的后果。
  经济手段必须以合适的思想为枷锁,就像是骏马必须有马龙头、缰绳和合格的骑手一样。
  胤礽碎碎念的时候,许多大清的大臣也听着。
  两个少年皇子整理这么庞大的经济理论显然不可能,懂经济的大清大臣都来帮忙,不懂的也能贡献一下翻译或者抢了内侍添茶送水的活。
  好不容易能和太子、直亲王一起出使,不刷刷存在感怎么行?
  他们听到胤礽的言论,连连点头。
  现在欧洲在全世界抢钱,大清不加入,他们富一分,就等于大清弱一分。
  但若让大清像这些人一样疯狂追逐金钱,即使这群大臣大部分都贪污,心里也觉得怪怪的。
  大清的贪官也要披一层伪装。像西方这样肆无忌惮的表现贪欲,他们真的很不习惯。
  还是太子说得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咱们在其他地方赚钱,也要扯虎皮做大旗,讨论一个合适的理由才成。
  太子果然是道德楷模!
  胤禔摸摸下巴,阴笑道:“他们这么放得开?那我们是不是也能持有其他国家的国债?”
  胤礽笑嘻嘻道:“还用你说?”
  国债只是小打小闹,“期货”才是国际经济投资的大头。
  胤礽已经把脑海中这段时间的历史课本和影视小说中得到的信息“抠”出来了。有些可以人为改变的事可能会改变,但因客观情况导致的大事件绝对不可能改变。
  比如欧洲过几年会到来的大寒害。
  大寒害进一步削弱了法国和荷兰,现在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下的德意志诸国靠着高价卖粮食迅速崛起。
  我大清,嘿嘿嘿。
  这些关于未来的事,胤礽无法和别人分享喜悦,他只能自己偷着乐。
  胤礽让常泰收购粮食有非常正当的借口。
  第一,中国向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认知。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抵不过粮食重要。
  康熙目前还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生活比起历史中其他皇帝不算太奢侈。金银虽好,够用就行,不如全换成粮食。
  康熙期盼着把各地粮仓都堆满。这样还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胤礽诱导康熙研究世界局势,他们判定,这些西方国家停战是暂时的,为了海外殖民地,他们一定会持续战乱。
  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粮草、武器和人。
  有个军事家说,打仗就是打后勤。粮草是重中之重。
  他们大量收购西方粮食,反手一卖就能翻好几倍,甚至能左右战局。
  这些国家知道粮食的重要吗?肯定知道。但他们无法阻止国内资本家向大清贩卖粮食。
  粮食是所有国家都有的东西,正常时期根本卖不出高价。用粮食换取大清独有的丝绸瓷器和其他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物品,对资本家而言划算极了。
  大清即使开国出海了,这些好东西也是有价无市。随处可见的粮食就能换,还不划算吗?
  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小苗苗都属于自由资本主义,他们还没吃亏,不知道自由资本主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失。只有吃够了苦头,自由资本主义才会委委屈屈改变成国家资本主义。
  在有英明的君主统治时,专·制不会输给自由,制度不是一切。
  只是君主制受限于君主个人的能力,总体上肯定比民主制更差。民主制就算左手倒右手,也好歹能换个人,换个思路执政。
  胤礽能趁着大清还拥有英明君主的时候,把双方国力拉开。这样就算后来中华大地仍旧会重燃战火,血厚不怕掉血,恢复也快。
  这粮食期货,我炒定了!
  圣诞节是所有信仰上帝的教派的圣诞节。
  这个充满宗教意味的节日,胤礽拒绝了所有贵族的邀请,乖乖待在家里编译经济学书籍。
  那些贵族都表示了理解。
  大清不搀和任何西方宗教的斗争,自然也不会参加任何宗教的聚会。
  如果是其他国家,他们可能会群起攻之。但对于强大的大清,大清两不相帮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当然,若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他们就要开始讨伐大清这个“异端”了。
  这段时间,胤礽也没有一直待在庄园。
  他也有派人出去,继续寻访人才。这次他寻访的不是科技人才,而是文艺人才了。
  当然,只是名义上寻访文艺人才。其实……科学家大多是全才,懂的都懂。
  大清礼仪之邦,也是礼乐之邦。
  礼和乐从来不分家。
  那么大清人寻访西方的音乐家,很合理对不对?
  琴棋书画都是大清人爱的雅事,那么大清人去寻访画家诗人作家也很正常对不对?
  胤礽抱着自己的一点小心思,让人大肆购买已经去世的、自己认识的一些大音乐家大诗人大作家的手稿,甚至把对方遗产席卷一空。
  他用的借口是,很心痛欧洲居然没有重视这些人才。如果是大清,这些人已经是人人追捧的大师,并且被授官了。
  他决定把这些快被贫困潦倒的后代们卖掉的珍贵手稿和遗物带回大清,为这些人建立一座博物馆。
  “我们大清是重视历史的国度。”
  胤礽如此诚恳,一些大师的后人抱着长辈的遗物主动来访,希望免费送给胤礽,将先辈的辉煌留在大清保存。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在十七世纪后期出现。直到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才有了第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立博物馆。
  所以胤礽这个理念,在当事人看来高尚到简直可以被称为冤大头了。
  而胤礽是大清皇太子,这些手稿在当时又并不珍贵,甚至非常廉价,和废纸没差别。一个强大帝国的皇太子搜集一堆废纸,能图你什么?图你废纸柔软好擦屁股吗?
  大清皇太子当然是出于纯粹高尚的情操,才会做这些事了。
  胤禔:“博物馆?我们大清有这东西?”
  大清众臣:“……”
  胤禔:“罢了,弟弟说有,回去本王就给他建一个。”
  大清众臣点头。他们认为这个很有道理,可以建造。
  先把自家文物搜集起来展览!我们的历史当然算第一位的!
  胤禔:“音乐书画文章写得好就能当官,大清有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