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戴高山文集 > 走马福州——三坊七巷
  对老福州人来说“三坊七巷”是他们的家园;对福州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三坊七巷”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街”、“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称号。对世界来说“三坊七巷”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而对我来说“三坊七巷”却是我初次谋面的朋友。然而这位朋友,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一点生疏,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华夏子孙来说,不管你有没有来过,从来都不会感到生疏!
  和朋友吃过晚饭之后,为了赶时间,他把碗筷都扔给了爱人,就带我上路。我们先到“五一广场”看一下广场夜景。福州的朋友们都在广场上游玩、跳舞,他们的生活充满着幸福的活力。随处可听可见的音乐和舞姿,让我想起人生本该如此。希望窝在办公室的朋友们,出来走走吧,让自己的世界,自然宽松一点!
  我和朋友在广场上转了一圈,之后他带我顺着马路往“三坊七巷”走去。福州市区的夜幕下,远处的“白塔”光彩夺目,衬着华灯,格外亮丽,我按了几下快门,这美就会让我带走。当我们路经南后街澳门路“林则徐纪念馆”时,因为是晚上时间,馆门已闭。我们在祠门外屏墙上,看到壁上嵌有“虎门销烟”的两幅大浮雕,还有大门额上题有“林文忠公祠”的字样,我们又在外面随拍几幅照片。
  继续往下行走“三坊七巷”就在眼前了!有关“三坊七巷”的历史,这里还得闲说一番。据说福州建城,始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后闽越王无诸建冶城。其后,自唐末王审之治闽到宋初,经济高速发展,四度拓城,形成“三山两塔”的城市景观。(三山是“屏山”、“于山”、和“乌山”两塔为“白塔”和“乌塔”“白塔”在于山之上“乌塔”在乌山之上。)在封建社会,以宗教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聚群而居,是一种普遍的民间风俗。这种风俗形成了郡民的居住格局,著名的“三坊七巷”就由此发展而来。
  从我和朋友这个方向往街道走去,左边是“三坊”而右边是“七巷”我们当时是从左边的“三坊”一直走过去的,到南后街大门,再折回往后走过“七巷”(虽然是“三坊七巷”叫惯了,但“七巷”却比“三坊”更加古老。)而按其地理位置来说“三坊七巷”是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再以南后街为中心轴,向西三片称为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七条称为巷,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巷。2009年“三坊七巷”被授为“中国十大历史名城街”的称号。
  福州的“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为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计200多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之地。有如黄璞、陈襄、张经、黄任、郭介三、郭伯荫、梁章钜、陈寿祺、沈葆桢、严复、刘齐衔、林觉民、翁良毓、刘魁雄等。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在附近的南后街澳门路,冰心先生和林觉民同住于杨桥东路17号。房屋本是林家的,后因觉民被捕而转给谢家,所以此处是“一个住所两位名人”而朱紫坊则是朱家四兄弟同登仕门之地,后又因出了萨、方两家近代海军将领,被张爱萍上将称为“海军世家”另外,福州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就是林浦村。林浦村也是一个著名的文物村,在明代,素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美誉。
  一路走去,南后街上处处灯火通明,街道店面古朴庄重。偶有亭台楼阁,不少郡人游客在亭上休息谈心。大街上,处处展示着福州名城传统的文化色彩。两边店里,除了不断涌到你面前的传统小吃,还有福州标志性的“寿山石”雕刻,珍珠宝玉饰品;畲族传统服饰和传统珍宝饰物等。除此之外,工艺美术,诗书绘画;古玩今雕,外奇内宝,应有尽有。而最为名闻海内外的,则是“福州三宝”“脱胎漆器”、“纸伞”和“牛角梳”这三样东西在小的时候,经常看见在福州工作的大人,会带一些小物品到乡下送人。我小的时候,也看见家里有一把油纸伞,父亲说是托人从福州买回来的,因此常常束之高阁,不是走亲访友,断然舍不得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州纸伞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区。所以后来有的朋友就说,这“福州三宝”现在应该是“脱胎漆器”、“寿山石”和“牛角梳”了。总之这些东西我们没有细心考研,我的朋友向我介绍时,他也是这么说的。
  查考一下“福州三宝”据传“脱胎漆器”是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所创,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石膏、泥土、木模为坯胎,用麻布或绸布加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阴干之后,留下漆布原形,上灰、打磨、漆研,然后装饰纹样,形成光彩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木胎主要以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甚至上一百道。而福州“纸伞”则繁盛于清朝,到了清末民初,城内的伞业发展到300多家。伞骨须是闽北5年以上的青山老竹,经过特殊处理,防霉、防腐、防蛀。伞面则用本地特产精制的棉纸,刷上柿油,再刷上桐油,然后绘上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一把伞完成须经过80多道工序。福州“牛角梳”的选料和制作工艺也是十分讲究的。一般选用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南牛”角和“北羊”角。经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作成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制作出梳子,还要按照梳势在角梳上印字,描绘人物、山水,贴上金银箔方为成品。而这些工艺品,我们在“三坊七巷”随处可见!
  在“三坊七巷”的南后街行走,不时会有拉黄包车的师傅奔跑在街前街后,很有仿古风味。若是朋友有兴趣,不妨花上几块钱,叫位黄包车师傅带你到处走走玩玩。这种传统的营生手段,在今天,不但保持了“三坊七巷”的古朴,也给这条街带来新生的活力,让现代市民体会一下拉黄包车的滋味。看到他们的身影,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父亲生前也拉过这营生。他说上坡时车老往后滑,你得一步一步撑着登上,有时到了坡顶,真是上气不接下气。下坡时车拼命往前跑,客人不想要太快,你得用力撑住车把,小腿要能蹬稳。有时客人赶时间,你就要拼命地往前跑,一趟下来,累得半死。我说这些客人也真是,上坡时就不能下来一下吗?父亲笑了,脸上有很多无奈的沧桑其实我长大了才知道,在当时,能有黄包车拉,已经是个很好的营生了。
  往回走的时候,尽管还有很多古朴风情,但是因为我们走了好大一天,朋友累了,我也累了。虽然饶有兴趣,但毕竟抵挡不住疲劳的侵蚀,因此就此决定打道回府,不继续玩下去了。路上我对朋友大说感谢,朋友却笑着说,这没什么啊!要不我们怎么会是朋友呢?这晚,我们商量定了,如果19日没那么快回家,他还要带我去别的地方,让我走继续马福州(但后来我和几位博友去了森林公园,所以没有成行)。我感谢我的朋友,感谢福州!但有一点可惜的是,那晚我随拍的照片,在上传时,并不知道qq只能一次上传三百张照片,结果把磁卡里的原照都删除掉,使得多数照片没能传上。现在只能把仅有的一点奉上,等下次来福州,再给你补上好吧!(下集走马福州--华林问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