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民国之南洋明珠 > 第107节
  他们三人落座,三个妙龄女郎进来,挨个站在他们身边,先给他们倒茶。
  唐先生点了菜,跟陆老先生说:“小余先生别看生在南洋,还是留洋十年才回来,却是把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得极好,而且烟酒不沾。”
  “竟是这样,实在难得。”陆老先生说道。
  “我出去时,年纪还小,祖父怕我学坏了,自然千叮咛万嘱咐,我就把这些记在心里,早早读完书,回星洲。”余嘉鸿说话一如他这个年纪的年轻人。
  他拿起茶杯,里面嫩芽青翠,香气袭人是上好的碧螺春,边喝茶边听两位说当前国内的局势,与未曾沦陷的武汉重庆不同,这两位明显心头摇摆。
  说起当年日本人不费力气就拿下东北,他们又是亲历了上海的沦陷,租界笙歌达旦,一河之隔,炮火也不曾歇过。
  国军精锐尽上,杀得血肉横飞,最终还是丢了上海。日本人再强悍,也不敢越租界一步,他们没信心中国等来光明,对殖民者又充满信心。
  余嘉鸿对此不发表意见,有一点他认同,他们说逃进租界的难民总是要活下去的。
  菜上来,陆老先生身边的女郎伸出纤纤玉手介绍,糟鸡、熏鱼、凉拌海蜇和四喜烤麸。
  他是闽南人的口味,糟鸡咸鲜中带着酒香,倒是正合了他的口味,熏鱼的话他吃起来就有点太甜了。
  第一道热菜上来,身边的姑娘吴侬软语说是鹿筋拆烩鱼头,说是来自于淮扬菜,要把鱼头上八十四根骨头全部拆出来,再做成这么一盘鱼头。
  “鹿筋软糯,鱼头软烂,不失形状,汤鲜肉美。”陆老先生介绍。
  余嘉鸿夹了一筷,吃了一口,说:“陆老先生是老饕,确实如此。”
  下一道菜上来,这道叫青鱼秃肺,说是不是青鱼肺而是青鱼的肝,余嘉鸿也喜欢吃鱼肝,星洲有方鱼的鱼肝,那个肥美,他能多加一碗饭,但是方鱼的鱼肝很大,一条方鱼就可以做一盘了。这个青鱼的鱼肝,要十五条青鱼,才能凑这么一盘,据说只有冬天的青鱼肝才能这么丰腴。
  再一道,也是极致精致稀罕的菜,据说用料是本地的四腮鲈鱼,碗里放上太湖莼菜,鲈鱼片成晶莹剔透的薄片,盖在莼菜上。女郎手执茶壶将滚烫的高汤浇在鱼片上,把鱼片烫熟,吃一个鱼片鲜嫩,莼菜滑爽,还有这汤的鲜美。
  两人又是介绍一番这个四腮鲈鱼的珍贵,三国张翰为了家乡这一口,毅然辞官归故里。
  好吃是好吃,但是现在看着外头密密麻麻落下的鹅毛大雪,只能说这不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余嘉鸿面对两位希望兴泰轮船能够给与全力帮助的要求,他推说自己年纪轻,这还是得回去跟父亲汇报了才能决定。往里运送粮食和救济物资自然义不容辞,但是两位私心还是大了些。
  一起吃过饭唐先生送余嘉鸿回酒店,他说明晚唐家将举行一个舞会,刚好是个机会,可以带他认识上海各界朋友。
  余嘉鸿客气地感谢他的招待,也表示会出席明晚的舞会。
  门口寒风裹挟着雪花吹到脖子里,别说是脖子里了,就是身上也是透骨的冷。
  应澜给他挑的围巾被他送给了那个小女孩,虽然对那个孩子来说可能没什么用。
  他进酒店,上了楼,摘了手套的拿出钥匙开房门,一个侍应生走了过来,拿了一张纸说:“姑爷,有位李先生来电找您。”
  余嘉鸿接了纸,看见上头有个电话号码。他说:“你帮我让百货公司送两条围巾过来,还有要一件厚实的大衣。谢谢!”
  “好的。”
  他回房间打电话,对方说是乔老先生的朋友,已经联系了陈老板,问他什么时候有空,他回:“现在就有空。”
  挂断电话,他脱下了身上的大衣,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屋顶已经蒙上了一层白,要是在美国费城,他这会儿恐怕会握着一团雪砸到同学的窗上,玩得不亦乐乎。
  听见敲门声,他拉开门,百货公司的人来得真快,两位百货公司的职员,拿来了十来条羊毛围巾,还拿了几件大衣过来,和几顶毛呢帽子过来,其中一位说:“姑爷,这几件大衣,都是狐狸或者水貂内胆的,要暖和些,还有给您拿了几顶帽子过来。”
  “谢谢!”余嘉鸿留下一件水貂内胆的黑色大衣,又选了一条类似应澜给他挑的格子围巾,还要了条驼色羊毛针织围巾和一顶毛呢爵士帽。
  送走了百货公司的人员,余嘉鸿哑然失笑,自己介意唐先生和陆老先生在这样的境况下还过着奢靡的生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电话铃声响起,余嘉鸿接电话,李先生说他已经在楼下。
  余嘉鸿套上了新送来的这件水貂内胆大衣,再戴上围巾、帽子和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再下楼。
  “余先生,陈老板在药店,离开这里不远,我们走过去?你看可行?”
  “好啊!”
  余嘉鸿到酒店柜台拿了一把雨伞,跟李先生一起往外走。
  走出酒店大门,穿过一条马路,一连排店铺,店铺下有走廊,余嘉鸿收了伞,不过长廊里也不好走,到处都是躲避风雪的流民。
  有店家在门口煮着一大锅的热水,边上放了一碟洋皮碗(搪瓷碗),让冷得打哆嗦的流民可以汲取一些热量。
  他们到了一家店铺门口,店铺橱窗边也拥着很多人,也有店里的员工在给他们舀东西,看上去比纯粹的热水要粘稠些。
  正在舀米汤的店员跟前面的人说:“今天大雪,晚上在街上是过不下去的,愿意去南市难民营的,等下跟我们一起走,那里扩搭了帐篷,至少有个挡风雪的地方。”
  “太多了,人实在太多了,这个鬼天气,又冷成这样。”李先生说。
  “上海以前没这么冷吗?”余嘉鸿问。
  “我们这儿可能几年都不会下一场雪。”李先生叹息地带着他进店铺,“现在米价高涨,真的舍粥,谁也吃不消,陈老板把这些店铺每天一成的营业额拿出来,熬了米汤给难民。”
  这一口米汤只能说有总比没有的好。
  余嘉鸿是挨过饿的,重庆政府在打仗,南洋那里一下子没有想得周全,他们这群人过去,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饿到心慌,到胃烧灼地疼,可他们那时候毕竟背后有南洋在支撑,可以盼望支援,但是这些人呢?能熬过今晚的大雪吗?
  一个穿着长衫马褂的中年男子从楼梯上快步下来,焦急地说:“这些药怎么还没送过去?快点啊!”
  伙计应声:“马上就去了。”
  “陈老板。”李先生叫。
  陈老板快步走过来:“李老板。”
  “这位就是乔老板介绍的余先生。”李先生介绍。
  “你好。我看到乔老板的电报了,我如今只是经销药品和纺织品,我是处于销售端,轮船运输这块暂时用不上。”陈老板语速极快地说道。
  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紧张资源,他一上来就拒绝了?
  “老板,红心床单厂说原料不足,实在给不出这么多被单。”有个伙计来跟他说。
  “辣块妈妈的。”他冲过去拿起电话,“这些是南市难民营要的床单,你答应要给我的,我知道这几天床单好卖,可我跟你订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今天这个天气,明天一早,收尸车又要堆成山了……”
  这个陈老板挂断电话,跑过来说:“李老板,我要去趟红心床单厂,我知道要把粮食和物资运进来也着急,现在这个天气是顾头顾不得尾了。我……”
  “老板,何神父打电话过来。”伙计又在叫了。
  陈老板冲过去:“何神父,我知道,我亲自去追。哦!对了,我这里有位南洋轮船公司的客人,他有从香港到上海的轮船,您看您有没有什么能用到的?好,好!我把他带过去,等我从红心床单厂回来在去您那里。”
  陈老板快步走过来:“李老板、余先生,跟我的车子,我去红心床单厂,你们去南市难民营何神父那里,好不好?”
  “好啊!”余嘉鸿看这个情况,也不是陈老板要怠慢自己,而是确实这个天气变化,陈老板实在无法顾及。
  他上了陈老板的车子,陈老板跟司机说:“先去红心,然后送两位去南市难民营,你再来红心接我。”
  “好的,老板!”
  陈老板这才转头:“余先生,实在对不住。我现在是焦头烂额,是这样的,何神父是法国人,从日本人攻打上海,难民涌入,你知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认洋面孔。何神父为了难民奔走,法租界外头的南市建立了难民区……”
  第99章
  陈老板语速极快地说起了上海难民安置情况,这个三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几乎打成了废墟,市民流离失所,都想要租界的庇护,租界就那么点面积,快速涌入的人口,让租界不堪重负。
  所以租界关闭了通道,对于已经失去家园的人来说,头顶是日军的飞机,眼前是租界关闭的铁丝网,那是如何绝望。
  这时候法国神父何家兴就站了出来,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协调各方势力,找到了中日双方,在南市建立了难民区。
  他募集钱财和粮食,还从租界引入了自来水。
  车子到了红心厂门口,陈老板下车,跟李老板说:“我等下过去找你们。”
  “好。”
  车子开到了法租界的围栏边,在进行了检查之后,关卡放行。
  出了租界,就是南市难民区了,车子开到一栋民居前停下,余嘉鸿下了车,前面是飞檐耸脊的建筑,李先生说:“那是上海城隍庙。”
  余嘉鸿跟着李先生进了小楼往上走,一位先生告诉他们,何神父那里有人在,可能要等一会儿,余嘉鸿和李先生坐了会儿,他看着门口来往的人,有穿着长衫的华人,有穿着西装的洋人,有穿着长袍的修女,也有穿着僧服的和尚、尼姑和穿着道袍的道士,余嘉鸿活了两辈子,没见过这种各种宗教的人混合在一起的状况。
  “两位先生,何神父有空了。”那位先生过来说。
  余嘉鸿和李先生一起去到了何神父的办公室,到门口,其实里面还是有人,这么一个留着长胡子洋人,满口都是余嘉鸿能辨别但是听不懂的吴侬软语。
  看见他们来了,那位神父拍了拍里面人的臂膀,那人离开时,还对着他们俩笑了笑。
  李先生跟神父介绍了余嘉鸿的身份,说是乔老先生介绍过来的。
  “兴泰轮船吗?你们已经帮过我们了,上个月月底,香港募集的四十一袋衣服是你们的船第一时间送过来的,那时候打仗还打得激烈。”这位神父立马用一口标准的国语说道。
  “是吗?能帮到你们,我很开心。”余嘉鸿注意到这位魁梧的神父,一条手臂是空的。
  见余嘉鸿的眼神落在他的手臂上,何神父说:“以前做试验的时候炸掉的。”
  “我们一起去看看。”
  “好啊!”
  何神父带着他走了下去,他到二楼:“长根,来一下。”
  一个中国人走了出来,何神父说:“这位是主管物资调运的秦长根先生。”
  余嘉鸿伸手:“你好,星洲兴泰轮船的余嘉鸿。”
  “就是以前的三海轮船是吧?”
  “香港到上海的航线确实以三海轮船为基础的。”余嘉鸿说道。
  他们走出了小楼,雪下得小了些,草地上已经积了起来。
  他们往前走,前面有一所中学,操场上搭了临时帐篷,教室里也都已经住进了难民,感觉上这里比早上看到的难民营好很多了。
  余嘉鸿讲出了自己的疑问,秦先生说:“你说的那里啊?那里原本不是难民营,是逃进去的难民自发搭建的地方,最近才被关注到,整个上海起码有七八十万难民,先肯定紧着有危险的。这边是进不了租界的难民,肯定是优先照顾,那里各个救助组织也在想办法。”
  原来是这样。余嘉鸿继续听他们说,这里三十万人的难民区,为了方便管理设立了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难民选出来的区长,下面有各个行政管理组,进行分类管理。当然难民区是十一月初才将将成立,至今不过两个月,所以还很混乱。
  余嘉鸿想想整个星洲才五六十万人口,这里有三十万的难民,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想起喝着糠粥的那些难民,余嘉鸿问:“这些人的粮食供给呢?”
  “现在每天是六盎司,孩子是五盎司,能勉强维持,神父还在想办法募集。”
  他边走边听边想中,一个雪球投掷到他身上,一个穿着旧棉袄的小男孩吐了吐舌头,跑得飞快。
  这么大的难民区,自然不可能逛完,只是走了一段,回来的时候经过城隍庙,城隍庙几个殿里也都安置了难民。
  闽南人信神佛,余嘉鸿过去叩拜了城隍老爷,纵然知道在这样大的劫难前,城隍老爷也无力庇佑他的子民。
  回到小楼,陈老板已经来了,这下他脸上轻松了:“幸不辱命,总算把这批床单给押送过来了。”
  何神父请陈老板进去坐一坐,陈老板摇头:“不了,我再去催路上那些难民,能多收容一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