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武侠仙侠 > 我对孟婆汤有免疫 > 我对孟婆汤有免疫 第16节
  第18章 凌语
  转眼已是八月十四,景阳城地处塞北,虽不至于胡天八月即飞雪,但已经是草木泛黄,城中处处捣衣声。
  谢清明回到家已是傍晚,谢家主母正在正堂对一众姨娘训话,谢清明正赶上,也便向母亲问了个安。
  谢家的这位大夫人就是谢清明的亲生母亲,书香世家的千金,要模样有模样,要手段有手段,嫁到谢家以后把全府上下打理得井然有序。于人于己,谢家主母的都是一律的严苛,家中的姨娘以及一众小辈晨昏定省是一日都不可少的。
  哪怕是小儿子,这块心尖肉,也不能例外。
  “又出去晃荡了一日,你父兄皆忙于生意,你也要到弱冠之年了,该为父兄分忧了。”谢家主母嘴上有着嗔怒,眼角眉梢却含着笑意。
  这时偏有个自讨没趣的五姨娘要从旁应和,“是呀,三少爷也要多做些正事,夫人才不为你操心啊哈哈哈。”
  这三声笑甚是干瘪,也没一人敢跟着一起笑。这世上有个永远堪不破的道理,那就是我可以随意打骂我的孩子,但决不许别人说他一个“不”字。
  谢清明是个从小读诗书明事理的人,孝悌之心不敢忘,可终究对于自己的这位母亲,有着说不出来的疏远。尽管说不出母亲有什么做得不对,甚至有时扪心自问自己的这份疏远是不是不忠不孝,可他依旧对这个生养自己的女人亲昵不起来。
  或者说,他这份亲人之间毫无戒备的依恋与亲昵,都给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二姐谢凌语。
  自她走后,谢清明愈发地礼貌客气了,却愈发地不近人情。
  六姨娘见主母不经意地皱了眉,也怕这尴尬化为一场实质的训斥,赶紧抖机灵打个圆场,“老爷临去苏州前和我提起过,想给三少爷物色一门好亲事,夫人可曾留意过哪家姑娘?”
  谢家大夫人叹道,“合适的人家都没有年龄相当的女孩子,那些小家小户的,怕也是上不了台面的。”
  “上次裘家不是来问过么?夫人怎么回的?”
  谢清明原本最是讨厌这些妇人扯舌滥嚼,可一听到裘家,便想起那日送回裘府的红衣小姑娘,隐约记得她长得一双格外灵动的大眼睛,便扬了扬眉毛,不动声色地仔细听起这群女人的谈话来。
  “裘家不是只有两个儿子么?怎么冒出了个大小姐?”二姨娘不解地问道。
  “不是亲生的,是收养的,好像十四岁才到裘府来。”
  “哟,那生得俊不俊啊?”
  女人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谢家主母的脸色愈发难看,实在忍无可忍,重重地咳了两下,堂屋里登时鸦雀无声。
  “我谢家历来家风严谨,那丫头既不是裘家嫡出,便算是来历不明,品德学识就不能保证,日后如何持家?娶妻当娶贤,你们以为是纳个妾,还要看长得俊不俊?”
  主母这一番话,像一把冷刀子,堪堪扇了在场每个女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谢清明看惯了母亲这副清高自傲的模样,多少是有些微词的,但今日他另有心事,也便没放在心上。
  他神游万里,心想那姑娘原来是裘家收养来的,难怪不识得几个字,但骨子里的古灵精怪的也是那些大家闺秀都没有的,着实是个有趣的妙人。
  如此一想,竟有一种隐隐期冀,还会再见面吧。
  “母亲若没什么事,儿子就先回去看书了。”
  谢家主母吧嗒了一下嘴,但也没说出什么话来,良久摆了下下手,示意他下去吧。
  一个做母亲的,疏远至此,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谢清明一边神游太虚,一边习惯性地走回书房,一撩门帘,扑面而来的热气熏得谢清明头晕脑胀,还没等他开口,阑倌一把将热好的汤婆子垫上帕子,塞进了谢清明的手里。
  惹得谢清明一恼,“我又不是个娇滴滴的大小姐,哪有这么怕冷?”
  “夫人白日里来过,说你这书房太冷,我们这些下人伺候得不用心。少爷,您可要留意了,千万别着凉,要不我们这身皮子可就要遭罪喽。”
  阑倌是谢清明十四岁时候从戏班子买回来的小厮。他随父兄去给城西的老主顾贺寿时,正撞见戏班班主在殴打一个骨瘦如柴的孩子,便少年意气地偏要救了这孩子,花重金买了回来给自己作伴。
  回来一聊才发现二人同年,只是那孩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所以没长起来个头,看起来小了不少。
  纵使二人出身一个在九天,一个在泥淖,却有着聊不完的话题。谢清明说,“如今你进了谢府,便和前尘往事挥手道别了,今后你就叫星阑吧,群星隐匿阑干之时,便是拂晓日出时分,你的人生,自此迎来新的日出。”
  如此星阑成了谢家小公子的贴身小厮,全府上下都叫他一声“阑倌”。
  这事惹得大夫人动了好大一阵子肝火,倒是谢家老爷觉得这澜倌能说会道又有趣得紧,便求情留了下来。
  “赶紧把那些火盆抬出去,我没那么娇贵。这一冷一热的,反倒容易着凉。”
  谢清明自小便不喜欢穿厚的衣裳,更不喜欢烤火,他总觉得人在温暖过头的环境里,脑子就不清醒,读书想事情的能力也就减弱了。可偏偏作为大夫人的小儿子,全家上下谁也不敢懈怠,时时刻刻提醒着“三公子要多加衣裳”。
  唯独二姐最能懂他的心,总偷偷把窗子开个缝给清明透点新鲜空气。
  那是个温婉好性情的女子,虽是府里的二小姐,却老奴小婢都敢踩上一脚的。可偏偏谢清明知道,这娇弱的身子里困着一个敢与日月争高下的桀骜灵魂。
  可惜世事总无常,谢清明十六岁那年,二姐便一场急病香消玉殒了,草草出了殡,草草埋了。和父兄去江南看货的谢清明没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待他匆匆而归,就只剩下一个简陋的荒冢独立于天地间了。
  每每想及于此,谢清明心头都说不出来的酸涩,这世上唯有一人知他懂他护他宠他,他却无力护她一世周全。
  “我今日又去找当年诊病的郎中了,我总觉得他神色有些蹊跷,可无论如何盘问,都不只说记不得了。”火盆被撤出去之后屋里的温度逐渐降了下来,方才压抑得无法呼吸的感觉慢慢消失,谢清明的思路也渐渐清晰。
  “公子还在查当年事?阑倌多嘴,还是劝公子一句,如果木已成舟,还是别再深究了。知道多了终究……伤了骨肉情分。”
  这车轱辘话谢清明已经听了不下百次了,也懒得理阑倌。一个没读过书的小厮都懂的道理,他能不懂么,可偏偏他性子里的执拗让他不肯就这么罢休。
  世间哪来那么多的巧合,能让二姐和她仅有的一个丫鬟同时得了急病去了呢?死后好歹也要停尸七天的,怎么能草草就埋了呢?
  想到这,便不过脑子地说道,“我想哪日把棺材打开,找人给二姐验验尸。”
  阑倌被吓得一个激灵,鸡皮疙瘩起了一身,赶紧用手摸了摸谢清明的额头,“少爷,您这没发烧怎么还说胡话呢?”说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也是,少爷您锦衣玉食没受过苦,怕是没见过死人。莫说这死了三年多了,要是夏日里,死了三天就烂得没人样了。”
  谢家人从上到下,都带着一股子恃才放旷的傲气劲,谢清明从小饱读诗书,又习得一身好武艺,是小辈中难得的佼佼者,自然心气就更高些,常常自认为血脉里留着咸阳游侠的豪迈。
  如今被小厮嘲笑没见识,不免心底生出一股无名邪火来。
  可这邪火终是按住未发,一来他不愿失了偏偏君子的端方风度,二来要真发了火便是露了怯,毕竟阑倌说得没错,谢清明从来都没见过一个死人。
  如此只能把这点萌发的小邪念生生按了回去,待日后时机成熟再从长计议吧。
  一阵冷风忽地卷着秋日最后一点花香直灌着谢清明的领口而来,饶是他素来喜欢冷清,也太凛冽了些。一抬头,看见门帘子被撩开了,一个侍女蹑手蹑脚地不知该进还是不改进,终究没敢抬头看。
  “府上已经这般没有规矩了么?”阑倌正欲呵斥,被清明拦了下来,他素来知道母亲治家严苛,生怕哪个丫鬟做出勾搭主子的事情来,伺候清明的便是一众小厮和几个上了年纪的婆婆。哪个丫鬟要不知轻重地敢和几位少爷搭上几句闲话,皮肉便要受些苦了。
  这也导致清明很少和女孩子说话,不自觉间也生出了母亲的那般严肃刻板来。
  “有什么事就说吧,说完就回去。”
  “主母叫我送来两份礼物,是给城西的柳、王两家老主顾的中秋礼。主母说早些时候忘了,明儿就是中秋日了,再不送去失了礼数,便让公子带着小厮跑一趟。”
  丫鬟把礼盒送到阑倌手里,便匆匆告退了。谢清明在屋里冷眼瞧着,心底便自嘲了起来,“我该不会是什么洪水猛兽吧。”
  二人也不废话,提了盒子便离府办事去,临走时候阑倌想给少爷披件斗篷,被清明拒绝了。如此自己穿得太厚就显得矫情了,便也单薄衣衫跟了过去,瘦小的身躯冻得直打寒颤。
  正值八月十四,各家送礼的人都多,谁家都是客套地斟一杯茶,但客人多半都是留下礼物便离开了。如此一来,这差事都也容易,省得了许多繁文缛节和客套说辞,谢清明也乐得清闲。
  秋夜凉如水,是谢清明一贯喜欢的清爽,借着月已近圆满的景致,他决定在外面溜达一会再回府。阑倌跟在身后,心底叫苦连篇,却没发一言。
  其实公子是个极好性子的人,他要说冷,公子断然不会让他跟着的。可他偏不想说,扫了公子的兴致不说,自己也丢了一次与公子一同散步的机会。
  阑倌几乎不识得几个字,还都是公子教的。可他原在戏班子总听些戏文,也知道“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阑倌一方面知道自己只是个小人物没什么可报答的唯有赴汤蹈火,一方面又希望公子一辈子都顺顺遂遂根本不需要他赴汤蹈火。
  如此一来,能默默陪着公子受冻,竟生出一股共赴国难的豪迈气概来。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公子竟然领着他溜达到了裘府后宅那条街上,远远地见那府门口两个女子正嘀咕着什么,阑倌赶紧瞥了一眼公子,果然公子眉头紧皱,阑倌也跟着揪起心来。
  那两个女子里有一人一身红袍,妖艳而诡异,阑倌一眼就看出那是一个叫水正教的组织穿的衣服。当年二小姐的母亲,阮姨娘便是信了这邪教,撇下只有八岁的二小姐便一走了之了,自此音信全无,二小姐便无依无靠地在府里受尽了白眼欺凌。
  公子,最憎恶的,便是这邪教。
  阑倌正出神,发现公子的脚步已经加快,他赶紧在后面追了上去,及时拽住了气势汹汹的谢清明,摇摇头,示意他不要惹事。
  这时,只听那稍矮些的少女道,“阮姐姐她近来如何?”
  红衣女子冷冷道,“我只负责圣人交代的事,其余一概不管。她或许身归洪荒大泽了,或许负责其他工作了,你不要多打探。”
  少女低眉顺眼道,“我也只是关心一下,那便明晚亥时河畔集会上见。”
  红衣女子又嘱咐一句,“别忘了转告三姨娘,明日该动手了。”
  清明阑倌二人躲在暗处,一直等红衣女子走远,等少女锁了大门,才满腹心事地往家走去。
  阑倌也不知是幻觉还是什么,只觉得万年好性子的公子第一次指甲都抠进肉里了还浑然不知,只是低声暗骂了一句:“你这个骗子。”
  作者有话要说:  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
  第19章 献祭
  谢清明一夜都睡得昏昏沉沉,起来时发现已经落枕了,便又是一股无名心火窜了上来。半晌他才苦笑,这是怎么了,被一个路边偶遇两次的女孩子气到夜不能寐,也真是没什么出息了。
  一整天谢清明都没什么精神头,昨晚裘府后宅门口那两个女子的身影像鬼魅一般一直逡巡在他的脑海里。隐约记得昨日那姑娘说今晚亥时,在河畔有集会。
  他天人交战了好一会,才说服自己不要管那闲事,毕竟阮娘娘走了有些年头了,二姐也香消玉殒多时,如今再计较起来,没什么太大意义。
  阮娘娘也就是二姨娘,与大夫人前后脚生下了二小姐和谢清明。谢家尊的是老传统,姨娘生的孩子是不能给姨娘养的,要管主母叫娘,管亲妈叫姨娘的。可偏偏大夫人是个极不喜欢小孩子的人,索性就让软姨娘把两个孩子都抱过去养了。
  如此一来,谢清明倒与这姨娘和姐姐格外亲近,从那时起,与亲生母亲的隔阂便存在了。
  印象里的阮娘娘总是那么性情温柔,与世无争。每每二小姐和谢清明有了点孩子间的小矛盾,她总是轻言轻语地告诉二姐,要诸事让着弟弟。每每母亲因为学业责骂他的时候,阮娘娘都会为他擦干眼泪,抚着他的头告诉他,母亲也是为了他好。
  可这点微弱的印象并不深刻,毕竟八岁前的记忆能有多少呢,更长的人生路途里,二姐代替了阮娘娘成为谢清明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里一丝温柔的慰藉。唯有在她面前,他才是个孩子,撒娇打滚耍性子,不计任何后果地享受着亲情的温暖与恣意。
  如今的他依然是谢家的小公子,旁人眼里他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父兄给予的荫蔽,可已经没人理解他内心那份对亲昵感情的渴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谢家礼节甚多,祭月之后光是小辈、姨娘、下人一一给谢氏夫妇请安,便用了半个多时辰。而后的团圆饭谢清明也是食不甘味,满腔的心事说出来着实矫情,可不说出来又感到格外憋屈。
  阑倌是个有眼力见的主,他偷偷跟年龄最小的六小姐耳语了几句,这六小姐便吵着嚷着想要出去看烟花。主母自然是不肯的,但今天谢老爷在家,他向来宠着这小女儿,便道,“都去吧,婆子丫鬟跟紧些,别被挤着。”
  说罢几个年纪小的丫头们便欢呼着离席了,谢清明借机望向父亲,谢老爷也不为难他,“你也去看看吧,再过一年你便弱冠了,就不能再这么孩子气了。”
  谢清明如释重负地回了后院,阑倌已经牵好了马等着了。
  谢清明一愣,阑倌道,“公子,这世上很少有人因为做了什么荒唐事而后悔终身的。真正后悔的,都是没去做的人。”
  谢清明接过马和佩剑,正要拒绝披上的藏蓝斗篷,但转眼看见阑倌一脸的赤诚,也不好扫他兴,便坦然接受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谢清明一路策马,不敢走主要街道,可饶是平日里冷清的街巷,今日也免不了万家灯火的景象。孩童你追我逐地争抢着节日的糖果,忽然一团火树银花轰然炸开,照亮黯淡的天际,更吹落,繁星如雨。
  一路繁花盛景,一路纸醉金迷。景阳城是边关要镇,和平时代成了沟通西域最重要的通商集市。胡人,中原人,西洋人,一齐载歌载舞,一齐觥筹交错,一齐不知今夕何夕。谢清明都有些搞不懂了,今夜不该赏月么,弄这漫天通明的劳什子,不是煞风景么?
  策马而行,狂风呼啸在耳畔颈旁,没来由地他竟与这光怪陆离的世间生出一种格格不入之感。明明父母双全出身富贵,明明来路顺遂得不能再顺遂。可压抑在胸腔的孤独感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冻僵的脸上不知能不能扯出一丝自嘲的冷笑,非要找个莫须有的知己,还真是温饱之后生出来的矫揉造作。
  越到河畔,越发冷清,秋夜厚重的水雾黏腻地笼罩着蜿蜒而来的河水,皎洁如盘的月亮也好似笼上了一层薄纱。莫愁站在人群最后,因为个子矮,只能看到一片通红的背影。
  这身水正教的红斗篷说来真是鸡肋,走起路来总是自己踩自己,薄得挡不住一点寒风。可偏偏不透气,捂得身上发了一层细密的冷汗,领口偶尔灌进来一丝风,都让人一个劲打寒颤。